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读编往来

谭顺新:我的乡村老屋记忆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8日11:3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我家老屋在谭台村,原本是一栋两间的砖瓦房,大门两侧装有风障,堂屋两边立着鼓皮,正中设有神龛,后面是拖院子。房间上有阁楼,南边连着的厢房用作厨屋。在我儿时眼里,这个房子是我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安稳、温馨的港湾。

然而,一场龙卷风,让我们家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苦岁月。那是一九五八年的夏天,我才四五岁,许多往事大都忘记了,唯有这次老屋的变故记忆深刻。

那天傍晚,我和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亲在厢房吃完了晚饭,父亲催我去睡觉,由于房里一片漆黑,我迟疑了一下。大约一支烟的工夫,突然刮起狂风,随即大雨倾盆,屋顶的瓦片哗啦哗啦作响,屋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整个屋子开始猛烈摇晃。只听得“轰”的一声,房屋塌了!坛坛罐罐都已破碎,箱子柜子被砸烂,物件都埋在了泥土和断梁下,我们一家人惊得目瞪口呆。万幸的是一家人待在厢房逃过了一劫,而我由于片刻的迟疑捡了一条命。

次日清晨,乡亲们前来慰问。父亲讲述,当晚似有乌龙闪着灯笼般的眼睛飞过屋顶,带来狂风暴雨,狂风暴雨吹倒了房屋。乡亲们纷纷表示帮助我们重建。

房子没了,好心的玉庭爹收留了我们,一家人搬进了他们家。

建一栋房,在那一个工分只值一角多钱的艰难岁月,无异于愚公移山。我的父亲谭守炎和母亲郭在二都是典型的勤劳朴实的农民,并没有被灾难击倒,决心重建家园。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父母亲从废墟里挖出能用的木料,到谭湖割茅草和芦苇,搭成了一座有两间房的茅草屋,房子矮小、简陋,内外墙都是“壁子”(方言,茅草杆或高粱秆扎、糊成的墙壁)。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下雨时屋里到处泥水,外面不下了,屋里还在下。

我们村别人家的房子大多是砖瓦房,房子质量都好,有的是两间两拖,有的是三间三拖,有五柱七檩的,有七柱九檩的。那个年代,相亲访人家要看家境,没人愿将女儿嫁入茅草屋。

一次,我在学校考了好成绩,校长罗荣华带着程诗伦等老师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家里来,我家墙面都是“壁子”, 喜报竟找不到贴的地方。

我们家什么时候才有砖瓦房?什么时候没有异样的眼光看我,可以和邻居家的孩子平等?有没有姑娘愿意住茅草房?我开始疑虑。

父母深知我们想什么要什么。改造茅屋已经刻不容缓。经几年努力,部分“壁子”换成砖墙,屋顶茅草也换了青瓦。但随弟妹出生,人口增多,原建房屋骨架又矮小。建造一栋三间三拖新房成了全家共识与目标。

为了盖新房子,我们全家人勤扒苦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尽量少添衣服,少买日用品。有时春天的衣服夏天接着穿,冬天裹着旧棉袄硬扛。一家人共用一条土布洗脸巾,有时还用盐水下饭。一九六三年秋天,家里卖猪收入八十一元,父亲藏起来,说是盖房子用的。我们天天吃萝卜、白菜,很少一点大米,最难吃的是腊萝卜缨子煮的粥,又苦又涩。记得有次另立门户的水牛哥哥回来,塞给我一个菜团子,我觉得那简直是山珍海味,三下两下就吃完了,这件事温暖了我一辈子。

我们曾参与生产队板砖烧窑,用以取代原始的“壁子”。我们也常到宅基地里看长得正旺的柳树,希望它早日成材,用以作为新房的柱头和大梁。

那时候,工分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我家和别人家一样出工出力,分红却少很多。后来才知道,问题出在肥料工分上——因为我家肥料量不足。于是,我们想办法增加肥料,比如用整捆的麦草在猪圈沤肥。年底分红时,就和别人家持平了。副业也是重要收入,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我都会出去挣钱,比如当时窑厂收木材,三分钱一斤,我就去挖“树兜子”(即树桩),有时一天能挖五六十斤,一天能卖一元多。有一天我和父亲劈了一千多斤柴,卖了三十多元。为筹报名费,我向小庙中学事务主任姚靖华请求用自家扎的扫帚抵学费,姚主任非常同情,当即答应。我在家扎了七十把扫帚,按一角三分钱一把卖给了学校,收入了九元一角。

为盖新房,我们找生产队安排了一个新台基,我和父亲不分寒暑,不知用了多少个日夜,有空就去挑土,新台基终于筑起来了。

一九七0年秋天,新砖瓦房开工了。哥嫂给予大力支持,他们资助了两百元,当时这个钱相当于现在的三万多元。建造这栋三间三拖的砖瓦房,全小队四十多户每户轮流助工援建,不计报酬。别家无需建房,我家欠下这份人情,无以回报。

新房子终于完工,我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我从未见过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疲惫,有骄傲,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期望。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家不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它更是用汗水、泪水、坚韧与挚爱,一砖一瓦砌起来的精神堡垒。

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个念头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长大以后一定要为社会盖好房子,盖结实、漂亮,不怕龙卷风、不用担惊受怕的好房子,让人们永远不再经历我童年那样的颠沛与艰辛。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初心,我力求成为爱的传承者,成为回馈社会的实践者。这份信念引领着我退休后投身房地产开发,为社会建造了近万套商品房。多个项目获国家房地产行业“广厦奖”,三十多栋楼获“湖北省结构优质工程奖”,十多栋楼获湖北省建设优质工程“楚天杯”。

我深知,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我时常心怀感恩,十多年来,我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捐款六百多万元。

谭台村的成长经历塑造了我诚实守信、坚韧不屈的性格,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是从废墟中走出来的筑梦者。我家老屋的故事,也许正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顺新

责编:沈师傅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