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观点:我们距离“啃老可耻”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7日11:21 来源: 荆楚网

新的《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8年7月22日正式提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初审,9月20日审议通过,于12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其明确规定了“已成年且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赡养人要求老年人给予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此规定被诸多媒体解读为“立法禁止啃老”,继而引发舆论关注。(1月6日《法制日报》)

地方立法禁止“啃老”,河北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事实上,早在2011年江苏就有类似规定,而吉林、浙江、山东等地此后也出台过类似条例。地方立法禁止“啃老”的初衷,当然是想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啃老”指的是已经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拒绝“断奶”的状态下生存,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条例》第十五条明确: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窃取、骗取、强行索取老年人的储蓄金、养老金、退休金、政府补贴、养老服务卡(券)以及其他财产性权益;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违背老年人意愿,擅自处分老年人的房屋产权、股权、土地使用权等权益,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办理涉及老年人的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时应当核实老年人的真实意思,依法审慎办理;已成年且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赡养人要求老年人给予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这无疑加大了老年人财产性权益的保护力度,也是对民法总则、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的细化。

如今,“啃老”已严重影响一部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然而,“啃老”又十分复杂,很难界定,既有成年后不干活或消极劳动的“家里蹲”,也有眼高手低、好吃懒做、吸光父母养老金乃至救命钱的人。还有心甘情愿让已经成年甚至结婚成家的孩子“啃老”的父母,如此“啃老”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在我国,一直流行父母资助成年子女买房买车结婚,再资助子女生儿育女,甚至补贴子女日常生活开销,这已成为不少中国家庭的一种默契。

当然,只要不违反父母意愿,哪怕子女是“吸血鬼”,可只要父母乐意,虽然不值得提倡,却也不好干涉。因此,何为“啃老”界定起来很难,也由此可见法律关于“啃老”的规定,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而“立法禁止啃老”这一说法,实际上也就并不那么准确了。因为《条例》中的内容严格意义上与“禁止啃老”的概念并不相同。对于“啃老”行为,即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条例》明确为“老年人有权拒绝”,这是赋予老年人可以“说不”的权利,而非是对所有“啃老”行为的禁止,即并非“一刀切”。

然而,也并非所有父母都心甘情愿让子女“啃老”。许多父母出于“舔犊之情”,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咽。于是,那些不知好歹的子女就变本加厉地“啃老”,直逼得父母身心疲惫,焦虑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极大损害了身心健康。我国国情特殊,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呈现出子女与父母的“天然依赖”,但对恶意“啃老”者,必须强制约束。其实,“啃老”不仅在中国,哪个国家都存在。“啃老”一词甚至是地道的“舶来品”,在英式英语中叫NEET。而在我国,几乎每一代中国人差不多都是从“啃老”过来的。可近些年,“啃老”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旦形成被认可的风俗,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部分人宁愿当“巨婴”,也有不少客观原因。但这不是指那些付出最大努力仍无奈“啃老”的人,而是强行“啃老”令父母不开心的人。由此,避免恶意“啃老”既要靠觉醒和自律,也要靠《条例》这类法规约束,更要靠长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化和引导。对此,人人当加以反思。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责任编辑: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