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观点:“痕迹管理”不是扶贫之道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01日11:37 来源: 荆楚网

正值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各地精准扶贫热情高涨。但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不少地方在扶贫过程中过度留痕,信奉“搞工作不如搞材料,留足迹不如留痕迹”,材料痕迹历历在目,扶贫工作松松垮垮。(1月31日《半月谈》)

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中,“痕迹管理”盛行,“痕迹主义”遍地。具体表现在:开会留痕,遇事先开会,开完大会开小会,频频开会,层层开会,全员参会。报表留痕,签到表、统计表、报备表,表表俱全,缺一不可。拍照留痕,凡事都要用照片作为印证。总结留痕,日有小结,月有总结,不总结出特色和亮点,就不予通过。

“痕迹管理”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一方面,对部分领导干部来说,开会、填表、照片、总结等方面的“痕迹”,成为了其推卸责任、应付检查甚至是邀功请赏的方式,乐意为之。另一方面,对于扶贫干部来说,各种“痕迹”被视为自证清白、自证努力,实现政绩可视化的方式,不得不为之。

古人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去会场多了,到现场自然就少了。“稿来稿去”“表来表去”式的材料多了,深入群众和调查研究自然就少了。拍照拍多了,久而久之群众自然就腻了烦了。扶贫干部原本工作时间就十分紧张,“痕迹管理”让之深受其扰,也让贫困户心生厌烦。扶贫过度留痕,这些做法不但消耗了行政资源,拖累了行政效率,使脱贫攻坚的进程受到延缓,而且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

“痕迹管理”不是扶贫之道。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大搞“痕迹管理”,在“痕迹”上绣花,不计成本、不问代价,本末倒置,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扶贫工作关键看实效,必须向处处留痕的作风顽疾开刀,坚决消除扶贫中的形式主义,清除扶贫路上的"绊脚石"。

一要强化问责追究。材料痕迹历历在目,扶贫工作松松垮垮;材料做得好,工作一团糟。对于扶贫中的过度留痕问题,要作为监督执纪重点,既要严肃查处,问责追究,也要深挖存在于各级党政机关的作风问题根源。

二要完善考核方式。对扶贫考核实行归口管理,避免多头重复考核;审慎搞“一票否决”,控制否决事项数量;检查工作以暗访为主、明察为辅,提倡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切实改进工作机制;突出结果考核,辅之以过程考核,由考核痕迹变为考察干部“足迹”“实绩”,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要改进评价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工作评价模式,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通过服务对象、相关专家、所在地区群众评价的数据分析和事实记录,逐步在工作检查、绩效考评、班子考核中增大民意调查权重。善于通过短信、手机App等开展即时评议、大数据评议,搭建“指尖上的民心工程”,提高评价的专业性、及时性、准确度,切实改变以“痕迹”作为评价依据的状况。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秋

【责任编辑: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