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观点:治理“危险的槟榔”,不能失之粗暴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0日17:32 来源: 荆楚网

日前,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的一份文件引发了不少关注。文件中,槟榔食品行业协会要求各生产企业在3月15日前,全面停止国内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对未按要求落实相关工作任务的企业,市场管理部门将取证并采取相应措施。记者从湖南槟榔食品行业协会获悉,该通知主要目的是规范产业发展,实行期限暂时无法确定。(3月9日 《三湘都市报》)

禁发广告是否与此前纷扰的“致癌”风波有关,在接受采访中,该协会负责人并无明示,但诚如其向外界透露的,此举是槟榔行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众所周知,因“吸烟有害健康”,烟草商不得做广告。同样威胁健康的槟榔,十余年间,各种激进的营销宣传却铺天盖地,在地铁、公交站台、电梯、楼道,甚至是“和谐号”动车,随处可见。作为槟榔的最大消费省,湖南宣传攻势最为猛烈。槟榔产业与媒体生态高度关联,近两年湖南卫视的多档王牌节目均由槟榔品牌冠名。汪涵、何炅等当家主持也曾在节目中为槟榔“站台”背书。

在槟榔致口腔癌的基本科学事实面前,这些无处不在的广告,竭力隐藏危害,制造出了“健康槟榔”“不伤口腔”等伪概念,存在严重误导消费者的倾向。在广告轰炸的推波助澜下,这一“不起眼”的果子,已然从小众嗜好“进化”为近千亿产业链,此间海量的青少年成为新食用群体,深受其害。

若说嚼食槟榔是对消费者的一次伤害,那么广告宣传即是潜在的二次伤害。这股歪风必须煞止。庆幸的是,这一议题终于引发了业界的巨大震荡。此次行业协会要求业内企业停播广告,是在治理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事实上,台湾地区的相关部门已开始倡导民众戒食槟榔;加拿大已全面禁售槟榔……为此,有国内媒体提议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一禁到底,一铲了之。

无可否认,这样做更为彻底,能够直接扼杀风险源头,但不能忽略了这一产业背后数量庞大的企业及数以千万计的从业者。伴随一纸禁令下来的,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面临失业,有些甚至陷入家庭难以为继的困局。据统计,截至2017年,国内槟榔产业从业者达300多万人,食品包装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光是湘潭市一个地方,从事食用槟榔加工的规模企业就有30余家,就业人员近30万人。

相比于失之粗暴的“禁杀”,不如以五年为期,提供相关企业以喘息之机,留足时间进行转型整改。

据了解,香烟综合税率为60%,作为普通食品销售的槟榔,却一直只需缴交低额税费。在这些企业改革完毕前,政府部门可采取行政手段,惩罚性提高征税比例,压缩利润空间,迫使降低产量,提升零售价格,抑制销售。

除此之外,可仿效印度的做法,在商业化生产的槟榔果贴上明显的警告标签,还可试在产品包装上做文章,加印嚼食槟榔导致的口腔病变标本等内容,通过客观事实,让食用者知悉槟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产生警惕、厌恶乃至恐惧的心理,从而改变对待槟榔的态度或行为。这对于提醒人们少嚼槟榔,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执法成本近乎为零,可以说高效而无害。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一改变越早实行越好。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孔德淇

【责任编辑: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