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公车改革,实行车改的29个省区市均出台了车辆标识化方案,车身统一喷涂或张贴标识,省市县三级平均车辆标识化率达到99.4%。(3月30日 新华网)
依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2个省区市和70个中央部门出台了公务用车管理实施办法;实行车改的29个省区市均出台了车辆标识化方案,车身统一喷涂或张贴标识,省市县三级平均车辆标识化率达到99.4%,25个省区市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全省一张网”公务用车平台。彰显出预防公车“出轨”的信心和决心,应该大加赞赏。但笔者以为,公车涂标识只是规范第一步。
诚然,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的语境下,公车私用、违章违法的势头有所遏制,但并没有达到决绝。一些制度根本阻挡不了私用“公车”的滚滚车轮。究其原因,较真的公民太为稀少。虽然一方面反映出公车滥用、公车私用现象确实存在,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制度层面上不够完善,没有让权与利“脱钩”,公务用车可能成为权力象征和既得利益的体现。
“权与利”的博弈,公车俨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领导干部外出公干,乘坐公车就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从而减少麻烦,也能充分体现领导者的权威性。的确,喷涂标识,让公众一眼就能辨别出哪是公车,便于监督。另一个方面,也难保在标识和乘坐者身份的“虎皮大旗”下,可以一路绿灯,得到另一番“礼遇”。所以,解决公车私用不能单单把眼睛总是盯着车的外表,在标识上做文章。
再者,喷涂公车标识仅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还不够,必须让群众监督看见效果,也就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把处理结果及时向外界公布,及时反馈给提供举报和监督线索的群众。如果只有监督,没有处理,或者是虽然处理了也不告知公众,那么百姓就会觉得监督没有效果,就会失去监督的动力和信心。这也说明,必须完善制度的各项细节。唯有提高公车私用的违规成本,让公车私用的人得不偿失,他们才不会冒险公车私用。
为此,规范公车去哪、是否假公济私并非无解,也不是喷涂一下公车标识就一劳永逸。指望民众监督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得地方监督部门敢于顶真逗硬,“刀刃”向内,肯花时间或精力管好公车;还得从公车数量着手,从约束权力入手。否则,喷涂标识,也难以避免公车车轮跑偏的可能。因为,又有多少人有“特异功能”能透过车窗的玻璃看到里面“风景”?又有多少人知晓奔驰在路上的公务用车是权力“裸奔”?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