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观点:莫让APP的“懂我”成“卖我”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9日18:48 来源: 荆楚网

最近,有关“隔屏有耳”的质疑声在网上发酵:为什么有些App特别“懂我”?用户私下的聊天是否遭到了窃听?用户个人信息是不是遭到了窃取?为何在一个明明还没有进行任何操作的网站上,会看到似曾相识的内容?据悉,出现上述情况的“元凶”之一,可能是一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熟应用的广告技术——程序化广告。由于投放精准,常会让用户觉得有人“比你还懂你”。

伴随移动互联的日益普及,APP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手机APP数量已增长至449万款,净增数量为42万款,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风险丛生,实践中APP使用引发的有害信息传播、窃取用户隐私、虚假宣传、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现象屡见不鲜,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目前,大数据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人数据过度采集,造成重大社会安全风险;数据处理缺乏防护,存在严重技术安全隐患;隐私信息易于获取,导致地下网络犯罪高发。正因如此,才导致出现了似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WiFi万能钥匙“窃取隐私”、酒店用户信息泄露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虽然国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已经正式承认“程序化广告”,并要求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去除识别性特征,似京东、今日头条、淘宝、腾讯、百度等网络公司在《隐私政策》更提到,平台与广告主之间在传递用户需求时,若涉及用户信息,则会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处理后的信息将无法被用于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身份,但据行业人士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互联网信息隐私法,他认为肯定有“很多广告商侵犯隐私”。

发展的问题还要靠发展来解决,互联网的本质是数据,大数据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更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础。为此,相关部门应对互联网企业的信息采集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定,只可针对企业产品的特性进行必要的数据采集,不得额外过度地采集用户数据。相关企业则要加速信息安全技术在大数据领域的应用,加固大数据防护的壁垒,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智能算法紧密结合,为大数据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同时,通过立法、监管等方式,加强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让民众发现自己的个人隐私被侵犯时投诉有门,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彦暄

大数据 安全 【纠错】编辑:李双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