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一经下发引来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不断。然而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减负实效如何?文山会海少了没,肩上担子轻了没,干部身心好了没,仍是检测形式主义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
近日,笔者深入基层,发现依旧有基层干部抱怨减负未抵达基层的情况,譬如晚上7点下任务,当晚12点就要完成,且计入年底绩效考核内容;再就是主管单位来了重点任务,仅派1-2人指导,结果该项工作全部由基层完成且要对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基层熟悉环境,尽全力配合之责无可厚非,出工又出力,强度大、时间紧都不是问题,可有过失就要背责,是否让基层干部伤身又寒心?
不难发现上述基层减负未落实的关键原因,一是部分上级单位提前部署不到位,临到期限了一层催一层,结果压到基层来了,成为基层干部不可承受之重;二是部分单位履职尽责意识缺位,坦然做着“甩手掌柜”,抱着以前的老思想,任务来了依照属地管理原则直接甩给基层,事情基层干,做好了是自己指导有方;做的不好,是基层未实事求是,要通报批评。
基层减负关键在于厘清权责。在权与责之间,应当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需要主动挑担子的担当意识,需要提前谋划的大局意识,一笔写不出两个“共”字,上级和基层本就是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的,在理解基础上指点迷津,在实战经验中学会本领,倘若分而划之,以“领导”、“上级”自居,往往脱离基层实际、脱离群众。勇者正视问题,弱者粉饰太平,只有正视和基层之间的时间、空间问题,将基层的实际情况作为客观条件时刻放在心头,才有可能在部署工作和面临共同任务时真正做到恰如其分、事半功倍。
在基层减负的关键之年,前进之路仍在不断探索,亦有基层干部感叹被动开会少了,主动调研多了;被动应付少了,主动谋划多了;被动检查少了,主动督办多了;在机关听取汇报少了,到基层解决问题多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有问题就应对,这才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做法。
基层减负,以厘清权责以基点,让基层干部有为亦有位,明责更履责!
稿源:荆楚网
作者:秦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