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正视朋友圈里的“假精致”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5日16:25 来源: 荆楚网

近期,微博里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朋友圈里的假精致”,意思是有些人在朋友圈里精致又积极,现实生活却一团糟,引来无数网友的阅读和讨论。(7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不知从何时起,作为不少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平台,微信朋友圈渐渐变成了“精致生活”与“美好人设”的“大晒场”。精心加滤镜、瘦脸磨皮过的自拍,各种摆盘调光修图过的美食,充满文艺气息、字斟句酌但又让人不明重点的文字等等成为“发圈”的标配。还有人特意去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不为读书、锻炼和喝咖啡,只为拍几张让自己看上去“积极向上”的打卡照。不少网友这样打趣:“明明月薪才三千,在朋友圈却过成了月薪三万的模样。”

与之前的“伪精致正在拖垮中国年轻人”“被仪式感掏空的年轻人”等话题一样,朋友圈里的“假精致”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思考关注。有一种观点认为,“晒”与“炫耀”说白了不过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的虚伪行为,迟早会暴露,完全没有必要去关注,甚至会直接屏蔽拉黑。

其实,在朋友圈里营造“假精致”虽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但也完全没有必要用“非黑即白”的态度去“一棍子打死”。

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自由,也有通过获得他人肯定来获取满足感的自由。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丰富人生的追求,其实质是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人有多面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交和独处时保持高度一致。就像大部分人都会在社交场合尽可能展现出礼貌得体、精致美好的形象,但独处时也会有“懒”“丧”的一面。欧文·葛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就对社交中的人性做出了淋漓尽致的剖析。他提到,人与人的信息流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表现和他人的观察。前者是一种“表演”,主要以词语、姿态等附着了公认的普遍意义的信息符号活动来有意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从而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义,最终目的是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应对方式。

朋友圈的社交属性为人们提供了“表演”平台,这种“表演”本身就是社交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真实的自我和社会化的自我,没必要对社会化的“他人”过于苛责,重要的是保持二者差距合理,减少情绪的“劳动量”。

再者,年轻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但阅历不够丰富,或多或少地都会追逐潮流,满足内心的小虚荣。但回想一下,父辈们在年轻时恐怕也有属于那个年代的“时髦”:骑上凤凰牌自行车、带上钻石牌手表,每天在村里遛上好几圈。只是那时没有信息化的平台做“秀场”,也没有当下如此丰富的业余生活。精致的生活也只是生活的一面,将美丽展现,将艰难隐藏,并没什么问题。

有文章写道,“‘伪精致’终将败给岁月,被时间所解决”。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精致”的年轻人到了一定年龄,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对他人的眼光就不再那么看重,而是更侧重于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发展个人事业、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有这么一波越来越安静的年轻人,除了发一些工作上的信息,生活上的事情半年甚至一年都不见更新。即使偶尔更新,也都是难以抑制“发圈”冲动的事情,比如考了好几年终于到手的某个执业证书、一家人计划了好几年终于得以成行的出国游、加班几个月最后终于圆满组织策划的某次活动......看到这些朋友圈,哪怕有修图摆拍的痕迹,相信一般人也很少去纠结,更多的是会发自内心地点个赞。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赞”并不纯粹是为了送给那一张张精致的照片,更是为了送给朋友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付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

【责任编辑:林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