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儿童医院有多名儿童接受“三伏贴”治疗后被灼伤,最小的年仅11个月,多人未满2岁,大多在3至5岁之间,该事件一发生便引起广泛关注。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江西儿童医院医务人员在“三伏贴”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由此导致部分儿童贴敷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专家组认定此次“三伏贴”事件造成的不良反应可控可治。目前已对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进行免职处理。
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不能消除家长心中的焦虑。尤其是受到此次“三伏贴”伤害的儿童和儿童家长。笔者认为,就算如专家组认定的那样此次“三伏贴”不良反应是辅料配制欠合理导致,不良反应可控可治。但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次发生类似的失误呢?不良反应可控可治,治得了儿童身上的灼伤,减轻不了受害家长心里忧虑感。
笔者不禁想起近年来一系列危害儿童安全的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从三鹿到红黄蓝,再到现在的“三伏贴”事件。这类事件为何频发?根源在哪里?关键在于处罚力度不够。
就比如这次“三伏贴”事件,官方只是给出了一个很“官方”的解释来“唬弄”大众,之后笔者没有看到任何对这件事情的后续报导,这样怎么能让大众安心、放心?针对这次事件,笔者认为,需严查严办,“三伏贴”不能“一贴了事”,对于医院等相关责任单位必须依法进行追责。
首先,医院需出示该三伏贴的成分表,并详细注明三伏贴的制作材料,加工工艺,并出示有力的鉴定材料,三伏贴里面的刺激成分是否对人体有害。将这些详细刊载下来,力求做到让家长安心、放心。
其次,必须一查到底是哪些医务人员在三伏贴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造成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又是受谁的吩咐。事先有没有做过严谨的相关测试,并依法追责。
然后,调查清楚三伏贴的来源,是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到医院里面的,在进医院前是否有相关部门批示,是否真有冬病夏治的奇效,并对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进行追责。
最后,对于这次受三伏贴伤害的儿童和家长,医院需尽全力做好“三伏贴”事件后续随访和诊治。
总而言之,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对于这次“三伏贴”事件,政府不能放任不理,只拿出一个“官方”的解释无法令大众信服;“三伏贴”更不能“一贴了事”。还望政府重视这一看似“小小”的失误,出台有力的政策,制定责任细分制,将职责细分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头上,划分每个部门和个人的职能范围。这样,出现问题时就可以避免部门和个人之间相互推诿,也可防止部分职能部门和个人消极怠工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彭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