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郭金富
开学已过一周,家长们紧绷的弦还没彻底放松,又迎来了“烦心事”:教师节。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家长为何会陷入烦恼?无非是担心没有送礼物,孩子不被老师重视。教师节不该送礼,不应只是家长的事,更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
老师一直被喻为“蜡烛”、“园丁”,可见其职业的重要性和崇高性。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中,为辛勤的老师送上一份节日祝福,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家长和学生的祝福,则往往以礼物作为载体。
常言道,礼轻情意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家长认为,一张节日贺卡、一句节日祝语,似乎已不能表达对老师的尊重。究其原因,是担心同班或同校的其他家长都精心准备礼物,若自己不送,担心被老师记在小本本上。家长的这种心态显然是不对的,会导致攀比心理。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送多了,家庭经济的负担会加重;送少了,又感觉情义不到位,不如不送。这种纠结会导致恶性循环,破坏良好的教学环境。
其实,送不送礼物、礼物的贵重与否,不能完全代表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实际上,想通过利益捆绑关系,通过物质拉近关系,是完全错误的,教育不是做生意,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是一视同仁的。
细细想来,制止送礼物一事,绝非仅是家长的事,老师和相关部门也要参与。实际上,教育部门和学校每年都会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保证书》之类的通知甚至是文件,明告家长不必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但此类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
提前打好预防针,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固然重要,还须强化校园对送请风的管理,坚决谢绝家长的“好意”,压缩此类行为的滋生空间。对于热衷送礼物的家长,应积极引导,不以金钱作为判定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此外,为打消家长顾虑,学校可以在教师节组织集体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为老师们表演节目,通过互动交流、文化活动,来拉近距离、建立感情。
校园本是清净之地,是学生长本领、树理想的象牙塔,对于教师而言,最需要的是日常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通过培养优秀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因此,要解开家长送礼的烦恼,保持校园的纯粹性,需要多方的协调共建,还菁菁校园一片清朗。
稿源:荆楚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