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大学生评论大赛】“原生家庭”真的是“万罪之源”吗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7日19:45 来源: 荆楚网

“原生家庭”一词近年来被大众熟知,这个原本属于社会学范畴的词语成功“出圈”,在各个网络平台掀起“原生”浪潮。从豆瓣最开始的“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到三月份热播的《都挺好》,再到四月末五月初一直常占头条的“吴谢宇案”,人们对这些事件的热议都逃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原生家庭”。一时间,原本家庭观念极为强烈的中国民众,也好像势要逃离曾经的束缚,控诉原生家庭之恶,摆脱阴影,走向新生。似乎“原生家庭”成了万恶之源,人人都有自己的委屈不满,在这场讨伐中宣泄而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诚然,原生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初的环境,父母亲人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童年时期爱的教育会让人更易开朗乐观,而幼时的不幸也可能会埋下罪恶的种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事实上,很多“发声者”在提出对“原生家庭”的质疑时,并非想要给这个词语赋予一层灰色的滤镜,只是想提醒大众,传统家庭形象中的父慈母爱并不一定存在于所有家庭。在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之时,也不要轻易给他扣上一个“不孝”或“狼心狗肺”的“贬义帽子”。这种质疑声的提出,有利于人们更好挖掘个体性格形成背后的家庭原因,也是人们逐步探索自我内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社会固化概念的体现。

然而,当太多的目光都锁定在“原生家庭”之上时,人们对这个词语的态度早已不是探求,而是情绪化的口诛笔伐。

造成社交网络上好像人人都对原生家庭充满怨恨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目光的聚焦并不是导致原生家庭“罪孽深重”的直接原因,但是部分媒体和意见领袖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必然会让原生家庭的话题在讨论之中有失偏颇。就好比“吴谢宇案”中,作为嫌疑人的当事者在被捕后一直沉默,却有自媒体以上帝视角讲述吴谢宇极其家庭的悲剧,仿佛自己已经清楚地透视了吴谢宇所在的原生家庭的罪恶。但事实上,这起案件的真正原由我们无从知晓,没有人可以还原嫌疑人真正的心理动机,“原生家庭之恶”是否是嫌疑人最终暴戾行动的成因并不能因此定论。

再者,将所有矛盾起源都用“原生家庭之恶”泛泛回答的可怕趋势,让原生家庭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自从原生家庭一词引起广泛讨论之后,好像曾经难以解释的问题都可以用“童年缺爱”“家庭不幸”“父母强势”等各种原生家庭中的“不足”解决。女性缺乏自信、自我认可度不高是原生家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一个成年人却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勇气是父母从前严格控制,扼住了孩子所有的命脉;犯罪嫌疑人大都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们缺乏管教或者渴望释放……总之追根溯源,到最后都将问题归结到“生长环境”,并用原生家庭的不幸作合适的解释。这种原因分析法,既是对社会问题的搪塞,也是变相的对原生家庭的“污名化”。

并不是要否认原生家庭会对社会问题的形成有影响,但也实在不能苟同把所有问题都用原生家庭有缺陷就敷衍了事。养育本就是一件难以尽善尽美的事情,我们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原生家庭的社会作用与影响,让为人父母者更加明确自己身上的重责,让人们学会与血浓于水的亲人沟通,让大众更深一步思考如何将“原生之恶”尽量减少。但生长环境岂非原生家庭一方之责,社会背景、学校教育等都是成长的大环境,对“原生家庭之恶”的夸大,只怕会让人借“原生之恶”做更多不良之事。

当一个词语的含义几乎要走向极端时,不如让我们回顾一下从前我们对于家庭的眷恋依赖,那些温暖明明仍清晰可见。我们要坦诚地面对“原生家庭之恶”,要反抗要争辩,但它不应该成为对社会问题敷衍回答的“万金油”,也不该成为罪恶之源。要知道,我们对原生家庭讨论的初衷,是为了让原生家庭真正成为幸福乐园。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颖

学校:中南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