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王舒娴
据央视报道,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保民生”成为了广受瞩目的话题。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明确“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而文明城市不考核占道经营,无疑让“六稳”、“六保”的大政方针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里落了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这一数字背后,是百姓的饭碗,是具象的生活,也是城市的烟火气。报告还指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而此时,文明城市考核标准的“减法”,无疑是保民生的“加法”。在疫后重振的特殊时期,市井营生、复工复产的民生需求,明显优先于市容市貌的审美需要。“保民生”,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要义和温度。
目前,全国多地已行动起来,通过设置临时占道摊点、为摊贩开放专门场地等措施,给流动商贩经营提供便利条件。四川成都允许在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摆摊设点,目前流动商贩经营点1.7万余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河南许昌增加开放了一批背街小巷,让曾经的流动摊贩在文化路中段的便民服务点安了家。浙江杭州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帮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的难题,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而在疫后重振加速恢复的武汉,如今,多家五星级酒店转换思路,积极自救。在路边摆起了早点摊,在广场上开起了大排档,酒店经理和大厨从饭店厅堂走到了城市街头。
“更具有生活气息了!”是市民对城市这种变化的评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它一面捧起了千万流动从业者的饭碗,一面创造了城市的活力之源,是化解“疫后综合症”的良药。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指明的努力方向。在特殊时期,更要灵活施策,因时因事来不断调整政策,建设文明城市思路也是如此。
文明城市的建设标准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指向都是为了“人”。人是城市的主体和细胞,是一座城市的光芒和风景。因此,人的需求,才是城市治理的根本出发点。特别是刚刚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人们更需要具象凡俗的生活。比起“硬性”“量化”的文明城市考核指标,商贩流动起来,街头活跃起来,才是更生动的城市,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才更是文明城市的温度和气度。
这一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受到代表委员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
政策的放开不是不管,而是“善治”,是摒弃“一刀切”的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用绣花功夫,更精细地治理城市,难度更大,也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文明城市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让生活更美好。恰是这种政策、标准的动态变化,让人领悟到城市治理背后的逻辑和城市文明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