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激发活力,开辟产业扶贫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22:42 来源: 荆楚网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产业扶贫再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无论是从脱贫攻坚,还是从乡村振兴而言,产业发展都是基础和支柱,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湖北省咸宁赤壁市官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魏碧涛自2018年7月驻村扶贫以来,他多了两个特殊的身份——“虾农”“牛倌”。近2年来,他克服诸多困难,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提供多方保障,为地方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

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是帮助村民实现发展致富。地处丘陵地区的官田村,长期缺少支柱产业,部分村民生活较为困难。驻村后,魏碧涛对官田村的地理环境、贫困户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发现该村水资源丰富,与陆水湖相邻,村中又有2500亩的稻田,适合在稻田中养虾,发展虾稻产业。经过近2年时间的发展,虾稻产业获得了成功,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89人实现全部脱贫。这说明,产业扶贫关键在找准切入点,要切合本村本地的发展实际,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增收致富。产业扶贫切忌好高骛远,脱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只要找到了点,走对了路,才能激发多方活力,才能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多措并举提供产业保障线。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了金点子,关键还要政策与资金支持,还要有群众的参与和技术的保障。为了推动虾稻产业在官田村落地生根,魏碧涛通过公司争取到资金支持,解决了产业扶贫的启动资金。同时,他又通过各种渠道为村民找到了优质的虾苗。为了帮助农户掌握养殖技巧,他又邀请赤壁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养殖专家来到官田村,开展了10期水产养殖培训。更为关键是通过深入的走访摸排,找到了群众担心顾虑的原因和症结,在得到村民的积极支持之后,虾稻产业才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业扶贫关键要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要从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做好统筹思考和谋划,要扎实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要结合产业扶贫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去梳理化解,既要提供必要资金,也要提供硬核的技术,更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多措并举夯实保障线,才能为产业扶贫注入发展动力。

机制探索激活产业内动力。激发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注入驱动力,关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保障机制。“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山西和宁夏考察时先后多次就产业扶贫机制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魏碧涛在官田村也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贫困户吸纳进了合作社,激发了合作社、基地和农户的积极性,形成了利益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激发了各方活力,产业发展才释放出了勃勃生机。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继

【责任编辑:荆楚网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