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最新数据,“十三五”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如同一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地球村的每一名村民头上,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一代代的中国“治沙人”用几十年的付出与坚持,智慧和努力,将荒漠化为绿洲,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出了“中国智慧”。
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倍加努力。
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久久为功,要像右玉治沙种绿那样,做“绿色愚公”,一代接一代、一任接一任地干下去。受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千百年来,右玉荒山遍野、干旱少雨、风沙肆虐。在右玉一代一代的县委领导、党员干部带领下,“绿色愚公”们围绕植树造林的主题,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一棒棒接力,70年来植树不止、治沙不止,终于植出一片“塞上绿洲”,实现“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当前,防沙止漠进入攻坚阶段,仍需厚植“绿色愚公”精神,点绿中国大地,造福千秋万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神州大地才会天蓝水净地绿。
目前,我国走出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的217个贫困县聘请了12.5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近50万人增收。同时,将荒漠化防治工程向贫困县倾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分别向贫困县安排27.4亿元、40亿元、8.2亿元林业资金。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极大提高农民的纯收入。我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防沙治沙生态产业,既是“绿色文明生态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翼。坚持“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才能将沙漠的美好改变和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提高相关联,给群众生活带去美好的希望。
防沙治沙,光有信心有决心、不怕苦不怕累还不行,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社会人士多方合力的同时,还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以及科学系统的治理模式与治沙技术,库布其沙漠治理局部地区曾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通过实行“三区规划”,创新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飞播与无人机治沙等科学技术办法,如今库布其模式已成全球治沙样板。不论是“水气法”植树新技术,甘草“平移法”种植技术和迎风坡造林技术,还是林、草、药材复合种植的创新模式,这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精准治沙的科学方法,大大提高了防沙治沙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在荒漠化治理技术的日渐成熟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科技+绿色产业”的融合,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新技术的发展,汇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生态科技服务业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携手防沙止漠,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还要厚植“绿色愚公”精神,紧紧依靠人民,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共同守护绿水青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全面收官贡献绿色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代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