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赋权减负促活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6日16:47 来源: 荆楚网

近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第116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委组织部就《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系列文件中关于为街道赋权、细化街道权责清单,切实减轻街道负担等街道和城市社区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作为城市行政肌体的“细胞”,街道在基层治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街道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与群众的获得感。然而“有责无权”“有责无人”“有责无编”等现状,使街道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长期超负荷运转,也使得基层干部疲惫不堪。系列文件从编制资源配置、赋权扩能统筹、明确职责边界三方面入手,向街道下放审批执法服务权限和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管理、编制、人员权限。这些举措既能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化解基层“权责不一”难题,避免群众反映问题被“踢皮球”,还能为基层干部减负,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提高能力素质,缓解基层紧缺人才需求现状,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戒除层层签订“军令状”“责任状”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上级甩锅、下级造假”现象,增强基层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就要抓好党组织书记这个“牛鼻子”和社区干部这个“主力军”。系列文件将从明确身份、定岗定级、落实待遇、加强管理、增强活力等五个方面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注重把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街道领导岗位,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可以说,这些举措既是基于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把有较强基层工作能力的各类年轻优秀人才和有丰富工作经验、较高群众威望党组织书记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又能打破基层干部身份限制,打消干部思想包袱,增强干部队伍归属感和凝聚力,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干事活力和责任担当,引导基层干部队伍创先争优、服务群众,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增强基层干部队伍流动性。

此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方案也是有效解决基层干部压力大、负担重的途径之一,结合当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入户活动,宣讲文明知识,引导群众了解文明常识、践行文明行为,既有助于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扭转锱铢必较、眦睚必报等不良社会风气,又能加强机关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让基层干部专心干事,不过多被基层矛盾消耗精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基层治理正是一个生动注脚。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日常表现、作用发挥事关党的威信和群众切身利益。疫情期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无数基层党组织通过发动群众,迅速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全民参与的防疫格局,构筑了牢固的防疫堡垒,这也正是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巨大优势和作用的生动体现。系列文件的出台既是对全会提出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也是针对解决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问题的有益尝试;既是对疫情期间作用发挥巨大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肯定和激励,也是针对长期以来基层资源不足、队伍力量薄弱、治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开出的“良方”。应对新时代城市的新问题,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统筹推进对基层赋权扩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做到权随责走、权责一致,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基层社会治理走得稳、走得远。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小树

【责任编辑:荆楚网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