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在防汛救灾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9日10:58 来源: 荆楚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南方多地进入防汛的关键时期,防汛救灾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防汛救灾工作中践行“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理念,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为人民群众筑牢防洪救灾的坚强堤坝。

首先,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中国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宁可抓重,不可抓漏”的原则,科学指挥、谨慎谋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该转移的群众及时转移、该撤离的部队及时撤离,宁可十防九空,不能疏忽一次,确保防汛工作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守土负责。

同时,要尽量保证人民的财物安全。洪涝灾害对人民的财物造成严重威胁,许多群众积攒多年的血汗钱付诸东流。为此,要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运用,在灾难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和灾难预警,坚持关口前移、提前预防,使群众能及时转移轻便易携的贵重物品,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财物损失,为灾后生活早日重回正轨打基础、做准备。但凡事要分轻重缓急,在灾难发生时要按照“先人员、后财物”的原则进行转移,切不可因小失大。

最后,要努力保障人民的心理健康。一般而言,突发性、危险性或灾难性事件后部分人很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对正常的生产生活。为此,在防汛救灾中,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要格外注重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关怀,通过进行走访慰问、设置热线电话、组织专家会诊等方式,对存在不良情绪的群众进行“一对一”疏导,缓解他们的紧张焦虑心理,及时回应群众对灾后生活的关心关切,让群众安心、舒心、放心。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承担自身职责与使命,把人民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行动落到实处,在防汛救灾中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的科学理念。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冯玲艳

【责任编辑:荆楚网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