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华为招‘天才少年’,201万元最高一档年薪给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的新闻刷爆了华中科大人的朋友圈。新闻的主人公张霁是该校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2016级博士研究生,在经历笔试、初次面试、总裁面试等7轮严苛选拔后,被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引进。
“天才”往往被认为是智商超群、天赋秉异的象征,而在张霁看来,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凭借自身坚定的信念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不凡。张霁高考时复读一年考上武汉一所三本院校,研究生就读于某“双非”研究院,这样的经历在学霸如云的华科博士生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也恰恰印证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道理:学历不是通向成功的阻碍,努力拼搏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学历似乎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一道无形的铁门槛,但事实上,不管在哪所高校,都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好学者,也有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怠惰者。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践才是开启辉煌人生的密匙,“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秋日存粮,冬日才不至于忍饥挨饿。古往今来,许多生动例子都告诉我们,在人生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起跑线上慢一点,并不意味着就会输一辈子,自己认输那才是真的输了。华罗庚初中毕业便因拿不出学费而退学,凭借自学掌握了高中和大学的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出身贫民窟的欧普拉小时候家境困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享受过充裕的物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脱口秀主持人。正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挫折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每战胜一个困难,我们离梦想也就更近了一步。
“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国家目前提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在研究生初试中增加了“材料评议”项目,打破唯分论。“英雄不问出处”,不管考生曾经就读于知名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改革出发点是聚焦于人本身,而非聚焦于出身,目的就是为每个人提供更大的公平竞争空间。这也意味着,今后名校的“金字招牌”将不会成为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在竞争中拨得头筹,就必须提升自身实力,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多做科研、多出成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朝着全面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前进。
世界上从来没有通往成功的捷径,每一个“一览众山小”的成功者都体会过披荆斩棘的艰辛。“很多人比你还要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上进”,让我们把张霁的这句座右铭也当做自己的人生警句,时刻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左丹卉(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