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向内发力摆脱“照顾式”消费扶贫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7日17:48 来源: 荆楚网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据《半月谈》报道,中部一高校老师反馈,工会为老师采购慰问品,500元只能买半斤茶叶,口感还很一般,家人没一个愿意喝的,“虽然大家都觉得价格虚高,但也都知道这是为了扶贫嘛……”

这些年,为了大力推动扶贫,许多地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扶贫“套餐”,争推拳头产品。从广东英德红茶,到陕西柞水小木耳,再到山西大同黄花菜……这些立得住、用得好的特色农产品,让我们看到产业扶贫巨大发展潜力。但不可回避的是,有一些地方虽也想走产业扶贫的大路,但扶贫产品没有打开销路,只能依靠帮扶单位“包销”,而没品质、没特色、没规模,正是目前横在一些扶贫农产品头上的三座大山。

农产品作为跟百姓平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品质好坏决定着这类产品的市场生存力。但由于部分贫困地区农业种植现代化、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标准难以统一,加上深加工能力缺乏,导致目前价高质次,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影响了扶贫农产品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扭转既有形象必须从源头做起,拿出拳头产品的底气和品质,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打破原先的依赖心理,明确帮扶单位“包销”是“万事开头难”形势下的“搭把手、扶一把”,跨过了门槛,还要靠自身。“包销”是情分,不是本分,还要将这份情谊用好、用足,打响“关键一炮”,将好口碑传播出去。要有早日独立发展的信心和魄力,而不是期待一次接一次的帮扶。在全面脱贫在即的当下,扶贫农产品只有打破依赖才能专注品质发展,为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康庄大道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品质过关,产品特色也是决定产业扶贫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在产业扶贫领域里有一句行话叫“跟风种植特色少,上了电商也难搞”。不少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仍然是大路货居多,缺乏辨识度、独立标签,难以形成品牌,面对商品同质化竞争,商家除了打价格战也很难有其他的办法生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有自己的品牌首先得找到自己的定位、挖掘自身的特色。整合当地各方的资源来塑造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辨识度是目前扶贫农产品必须走的突围之路。拒绝跟风和一根筋的盲目生产,不做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分析研判本地资源优势和当前市场需求,在二者之间找准一个发展的契合点,方能在摸索中树立本地扶贫农产品品牌,使之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成规模、体系的推广,也是扶贫农产品打出名号的关键一环。“酒香也怕巷子深”,事实上仍有不少有特色有质量的好产品因为缺乏平台、物流等资源衔接,导致做不出影响、形不成声势,遭遇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的窘境。这就需要多一些社会资源的帮助和政府层面的规划,例如推广“农户+经销商+消费者”超短供应链模式,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并引导电商平台进一步下沉,直接发货至消费者。再比如,政府做东引入社会第三方公司,以合作共建的形式,打造一条农产品的“造星之路”,将扶贫农产品由“土作坊”做成“正规军”方能实现产业转型,争取更多市场和机会。而在产品质量和特色领域深耕的同时,推广、销售等方面的技巧、技能也要跟上,新媒体传播语境、直播带货流程运作等等也是必须做的“功课”。

转思路才有真出路。靠等靠扶是等不来新发展的,唯有产品自身强大起来,唯有向内发力,转思路、立品牌、扩规模,方能摆脱“照顾式”消费扶贫,拥抱美好幸福生活。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