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网站下发通知,《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于2021年2月22日正式实施。该《规定》明确要求:“所有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预警、发现、溯源、甄别、辟谣、消除等处置机制,对制作发布虚假信息的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降低信用等级或者列入黑名单。”该《规定》的实施,是一块“压舱石”,将对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以来,互联网上连续发生了多起谎言、谣言传播事件,在日前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征集评选的20件“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中,涉及食品安全、疫情防控、高考信息、粮食安全、交通出行等多个方面,这些网络谣言在辟谣之前已经不同程度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引起公愤。遏制网络谣言,“亮剑”正当时。
网络环境虽自由,但并非法外之地,遏制网络谣言需要态度鲜明。近年来,各级网信部门频繁召开推进会议,多次约谈互联网企业,并开出“罚单”,表明主管部门已经发出了维护健康有序网络传播秩序的强有力的讯号。国内各大型互联网平台要认真履行企业主体责任,自觉维护网上良好信息传播秩序,坚决遏制“有害信息”上网和传播。在主管部门和网络平台表明态度的同时,广大网民态度还需鲜明,自觉抵制谣言,才能掐断谣言的“市场”。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下猛药、出重拳。面对谣言制造日趋专业化的形势,一方面需要网信、网安、通管等部门第一时间发现研判、联动处置,做到快查快处。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人才培养力度,组建一支具备发现谣言、研判真假、迅疾处置、引导舆论、平息谣言的专业化队伍。此外,要完善各类互联网法律法规,加大查处力度,提高网上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做到重问重责。对网络谣言的生产者、传播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消除网络谣言的产生,必须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早在2006年4月1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进入新时代,要大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推进网络素养教育。每一个人还要从自身做起,文明上网,理性上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学会分辨流言,网络生存的基本技能,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守法意识,真正弘扬社会正气,唱响主旋律,营造正能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