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王舒娴
统计数据显示,春运第一周,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24亿人次,同比下降71.6%,降幅非常明显,由此可见,“非必要,不返乡”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而大伙儿纷纷选择“就地过年”的背后,和政府、企业熨贴人心的留人举措不无关系。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留人过年,不喊口号,不讲空话,一个字——“实”。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如何保障百姓就地过年生活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从确保生活必需品不脱销,到增加网络、电视、广播等文化节目供应;从丰富假日旅游活动,到确保群众出行方便和货运物流畅通……甚至对超市营业时间,视频APP的免费流量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部署。各地也纷纷行动,花式留人过年。除了派发消费券、留岗红包等,小到老百姓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春节期间,湖北多地不仅免费开放景区、健身场馆,连免费的停车场都安排好了。
可以想见,这些细致安排的背后,必是把异乡人当自家人,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关注人的需要,走进人的内心。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回家过年,关键是家,家不仅仅是一处特定的地方,而是心与心的互相惦念,是心底的共鸣和归属。
更有一些城市,将当前因疫情而倡议“就地过年”的偶然,当做了城市展现留人温度和吸引力的机会。浙江台州、嘉兴等地,对“就地过年”流动人口奖励积分、子女入学加分等,“留人过年”的同时,还“留人安家”。
从往年春节大城市里空荡荡的街道就能看出,异乡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是城市的建设者、贡献者,吸引到更多人参与到城市发展中,城市才能蒸蒸日上。
新华社记者 赵启瑞 摄
对于一座城市的异乡人来说,是以客人的身份就地过年,还是以家人、主人的身份,留下安家,把他乡当故乡,需要的不仅是“红包”,更是城市的包容和接纳。把异乡人当自家人,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让异乡人感到温暖、尊重、希望,才能吸引人们在这里扎根,为城市发光发热,与城市美美与共。
当“就地过年”变为“留人安家”,把“异乡人”留作“自家人”,这定将成为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化作一个地方发展的红利。
去年春节,宅家抗疫的日子里,人与人守望相助、彼此温暖,曾重新思考“家”的定义,家不仅仅是小家,也是邻里之家,城市大家。城市与人结成命运共享的珍贵情谊,本地人和异乡人,互相关心、互相给予、互相惦念,组成了“城市大家”最好的样子,也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得以安心。
此心安处,便是家乡,家之所在,年之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