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短视频字幕错别字过多,竟觉得“潮”?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4日12:55 来源: 荆楚网

本网评论员 詹蔷

把“看看”写成“康康”,用“xswl”代替“笑死我了”……一些网络视频的不规范用语,有的固然让人会心一笑,有的却让人云里雾里,更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头大。

一些短视频字幕从标题到内容,错别字频出,甚至短短十几个字的一句话里,就有两三个错别字。“蹴鞠”写成“促居”,“携手”写成“协手”,“肚子腾”“赶家务”等频现,“的、地、得”混用,将常用汉字用错,甚至还出现了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怪象。

深究怪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不少人将汉字乱用当成网络流行语言,甚至成了他们眼中的时尚之举。其次,有些短视频含有不文明用语,为了通过平台审核,而刻意为之。还有一种情况,当前短视频制作者的文化水平不一,确实因大意而出现个别词句的错用。

但是,不论哪种原因,我们都应认识到汉字的使用还是应当规范。这绝非“掉书袋”,也并非刻意咬文嚼字,而是对自己母语的基本尊重。然而当下,短视频字幕的汉字乱用,竟被一些人当成“潮”,就不得不让人警醒了。

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不仅是短视频,一些自媒体的小编也是乱用汉字,甚至胡乱编造词句。“喜欢”成了“稀饭”,“崩溃”成了“奔溃”,更别谈早就红遍网络的“鸭梨山大”……这些自媒体对文字的把关弱,更追求眼球效应,对流量趋之若鹜。杜甫讲“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多少人都想“贯彻”这句话。在他们眼中,一词一句的错用算什么?靠惊人之语变身网红才是正选,流量变现才是王道。

然而,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短视频等自媒体错别字频现,看似小问题,其实是误导公众,造成青少年等群体的阅读混乱。错别字当成“潮”的怪象,对文化的传承有不小的负面作用,应当引起社会关注,更应当纠偏。

汉语的发展关乎民族千秋大业,需要多元的声音、全方位的思考和实践,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这种与时俱进,绝不是“垃圾桶”变身“辣鸡桶”,也不是乱用谐音地生造成语,更不是将“diss”等外来语随意插入到词句之中。

“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每个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每组词的背后都是流淌的历史之美。这种美,是“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也是“采菊东篱下”的超然,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希望这种美,不要因满屏的错字别字而黯淡了。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