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让众多“历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年人频频上当?大量案例显示,受生理、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老年人更易成为骗子的目标。防止老人上当受骗,除了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之外,子女也要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多介绍一些防范知识,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陷阱”。毕竟,子女关爱陪伴才是老人最需要的“保健品”。
保健品“坑老”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并不是老人对这些保健品就深信不疑,而是那些推荐保健品的人套路太深。这些推销团伙,通常都是在打感情牌,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老人心甘情愿上当受骗。有些老人未必不知道保健品销售是冲着钱来的,也未必不知道保健品并不是药品,但他们还是愿意花这冤枉钱买份“陪伴”、买份“孝道”。这些营销人员嘴巴甜,又勤快,嘘寒问暖比儿女都“孝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大都面临着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因为缺乏亲人关爱和关注,空巢老人更容易成为受害对象。不法分子看中的,是空巢状态下,老人们患上的情感焦虑。与其说老人依赖的是保健品,不如说老人依赖的是推销员的温暖贴心,是缺失儿女陪伴之后的精神寄托。
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应当谴责,但同时也带来警醒:如果不是一些子女的关爱意识淡薄,再高明的“跪地营销”和“亲情洗脑”也不至于乘虚而入。说到底,子女和家庭的关爱才是老人更需要的“保健品”。子女也不妨多学习借鉴保健品销售者善于分析老人精神和心理、尝试打开老人心扉、贴心陪伴老人的一些做法。譬如,玉树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开展关爱老人,预防电信诈骗,保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主题宣传,其中刑警特别强调,最好的孝顺就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不仅要给父母长辈进行知识普及和理性劝说,也应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心,切莫等到上当受骗了方才后悔。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极少的,他们但求子女安好,只是希望在情感上与子女有更好的互动,从子女的关心里体会到付出值得。点滴关心,从一个电话,一个礼物,一次未提前告知回家探望时的惊喜,这些细小的事情,都足矣聚沙成塔,照亮父母幸福晚年。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社会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相关部门积极为老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资源。公安机关及时推出防诈骗有效举措,譬如2020年,东营市公安局推出了“金钟罩”警民联防平台,起到了很好的劝阻提示功效,凡是注册关注的群众没有一人被骗,其中注册用户近5万是老人。此外,要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为养老服务增加温度和仁爱。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一种感动,更要成为儿女陪伴父母的承诺和行动。儿女的关爱和陪伴走得更近,在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情感上多关爱,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保健品的骗局和套路才会离我们越远,老人也才能收获更多的健康和快乐,更有质量地安度晚年。
稿源:荆楚网
作者:晏世鹏(湖北襄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