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红色篇】贺龙三进洪湖映照共产党人为民初心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7日14:22 来源: 荆楚网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素有“千里洪湖”之称的洪湖,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像一颗巨大的晶莹夺目的珍珠,镶嵌在长江的湖群之中。贺龙在洪湖这块殷红的土地上播下了顽强的革命火种,建立了不朽的英雄伟业,深印着闪光的足迹,映照着共产党人为民初心。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程宝泓创作的《贺龙在洪湖苏区》。来源:湖北党史网

南昌起义后,面对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贺龙毅然放弃了中共中央安排的到前苏联学习政治和军事的机会,坚决要回湘鄂西拉队伍搞武装斗争,“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1928年1月18日,万里长江波涛滚滚,寒风呼啸。 “呜……”随着一声汽笛呜叫,一艘小轮船缓慢地停靠在湖北省监利县的观音洲码头。不一会儿,一位身材魁悟、口含烟斗、眼戴墨镜、嘴唇上蓄着八字胡、手拄文明杖的“阔佬”大摇大摆地从轮船上走了下来。这就是贺龙,他是奉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湘鄂边发动武装起义的。贺龙等人从轮船上下来后,径直朝观音洲团防哨所走去。团防队长见贺龙他们身上的打扮,以为是大官来视察,急忙吹哨紧急集合,十几个团防队员列队欢迎。

贺龙走到团防队长面前,摘下墨镜,劈头就说:“认得吗?我是贺龙,特来借你的枪!”

团防队长一听到“贺龙”这个名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只顾求饶。

就从这次缴来的六支汉阳造、四支驳壳枪开始,贺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在湘鄂边建立了红四军,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并开辟了以鹤峰、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

贺龙像。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0年,在周逸群、贺龙为首的鄂西党组织的领导下,洪湖地区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赤卫队三结合的一整套武装体系,在辽阔的千里洪湖上,与蒋介石的反动势力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游击战争。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就是不平坦的,受“左”倾路线影响,鄂西特委要求贺龙集中进攻荆州、沙市、汉口等敌人设防坚固的城市,与红一军团等“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贺龙、周逸群从实际出发,坚持先巩固洪湖再逐步向外扩张。因没有执行冒险主义的指示,受到了批评。贺龙率部一路打下许多城镇,但由于部队忙着赶赴长沙,城镇旋得旋失。这时,贺龙偶然从旧报纸中发现,蒋、冯、阎三方混战已结束,大批敌军正源源南调,他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亲自向上级汇报,不料不仅没有得到同意,反而被指定率部二次攻城,结果部队受到重大损失。

1931年初,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贺龙耐心说服红三军前委的大多数同志,打回洪湖去。红三军东进洪湖,增强了洪湖苏区的力量,大大鼓舞了苏区的广大人民,深得人心,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贺胡子”。

贺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然而,贺龙被指责为一贯右倾而被剥夺了指挥权。贺龙恢复指挥权后,把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把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起来,在龙王集、王家墩等战斗中,接连获得出色的重大胜利,歼敌两个旅一个团又六个营,缴枪五千余支,使红三军主力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

但在“左”倾路线的统治下,多年来艰辛创立的洪湖苏区遭到了失败,红军由二万五千人锐减到一万多人,贺龙率部队从洪湖根据地突围后,转移到随县大洪山进行休整。随后,经过七千里艰苦行军,到达湘鄂边,开创了黔东根据地。

历史虽已远去,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贺龙同志在面对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时,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始终怀揣革命必胜信念,树立了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崇高形象和伟大精神,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烙印在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稿源:荆楚网

作者:彭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荆楚网二读】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