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现象愈发严重的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全民“智能时代”,手机已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在手机普及率逐年提升的背后,人们却惊讶地发现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被“网”住了,他们沉迷手机,无法自拔,对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
家校互联、网课学习、教辅指导……手机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平衡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功能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手机不一定扮演了学习“助推器”的角色。究其原因,既有线上教育、网络游戏等平台自身管理不力的问题,存在“打擦边球”、诱导消费等违规行为,也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相关,许多农村孩子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日常教育管理,课余生活单一,导致手机钻了陪伴孩子的空子。
解救被“网”住的农村孩子是一项社会性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建设好健康上网、拒绝沉迷的良好机制。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用制度建设倒逼互联网平台履行管理责任、落实审查义务。当前,部分在线教育APP夹带私货,用“软色情”吸引流量;学习直播平台内含游戏,让孩子成为“氪金”玩家;手游公司未成年防沉迷管理漏洞百出,形同虚设等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平台自然负有主体责任。因此,必须尽快行动,出台法规明晰平台监管、审核职责,并制定具体措施,强化对平台的管理和监督,控制导致未成年沉迷网络的源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广袤的农村,家长中普遍存在教育“失位”的问题,导致大量孩子沉迷网络虚幻世界。因此,要让家长尽快“归位”,减少隔代教育,加强沟通交流,用心参与孩子的日常教育,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宜疏不宜堵,要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合理有节地使用手机,发挥其辅助教育、娱乐休闲的作用。同时,也要让政府及时“补位”,通过购买服务、组织公益志愿等形式,做好农村课后服务工作。湖北松滋多部门联合成立公益助学社,通过第二课堂、“希望家园”、儿童服务站等活动,让更多农村孩子圆上学梦、暖孤独心、成快乐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让更多农村孩子走出网络、走向操场、走进书房,需要政府、企业、家长、学校等多方的参与和配合。只要大家同心合力、持之以恒,“放下手机,拥抱生活,给农村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实际的行动、一个个实现的目标。
稿源:荆楚网
作者:袁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