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乌蒙,气势磅礴,横亘于云贵高原、川滇黔三省交界。
这里是珠江、乌江和赤水河的源头,险峻雄浑的山峦、深深切割的河谷、秋水长天的草海、鬼斧神工的溶洞……造就了这里神奇秀美的风景;这里是土司故地,多民族聚居,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迹;这里80多年前召开“鸡鸣三省”会议,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发展奠定基础;这里,就是毕节。
鸡鸣三省会议会址。图源:中国日报网
然而,石漠化的地理条件、封闭的交通和快速增长的人口,这个美丽的三省通衢之地,变成了“生态恶化、生活贫困、人口膨胀”的落后山区。
滴水穿石,一串串足迹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
“水土流失”“村民断炊”曾是贵州毕节的真实写照。毕节市的海雀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曾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不足5%。1985年,全村168户皆为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只有33元。“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36年前,一份反映这里赤贫和饥饿的内参,惊动了中南海。
1988年,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拉开了毕节巨变的序幕。在中央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海雀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种植松树12000多亩,荒山秃岭开始披绿。水土好了,海雀村的粮食产量翻了几倍。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村民们种起了苹果,盖起了食用菌大棚,开起了养殖场,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
2015年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回顾起一路走来的历程,颇为感慨:“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这是一位常年深入最偏远农村,经常出现在最贫困群众身边的大国领袖。多少回,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在风云际会的外交场合,在重大关头引领国际议题,第二天已经轻车简从,风尘仆仆赶去贫困村。数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细雨霏霏难掩海雀村如今的新农村新面貌。华西都市报记者 刘恪生 伍雪梅
2016年,海雀村实现整村脱贫。海雀村的蝶变是毕节绝处突围的缩影。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述了贵州毕节摆脱贫困的故事,指出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毕节开发扶贫的生动实践,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出了新路径。
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澎湃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和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汇报。在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的村广场上,他再一次谈到乡村振兴,说起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毕节绝处突围之道。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念、心之所惦。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霞(湖北省社科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