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的黄石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曾坐拥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在成就“黄老二”短暂辉煌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创伤,城乡四处千疮百孔、灰头土脸,曾一度被称为“光灰”城市。面对这一严峻局面,黄石市依靠动能转型、产业转型、生态转型、空间转型破茧成蝶,实现华丽蜕变。
动能转型,矿业老城变创新之城。为彻底摆脱“恋矿情结”“唯矿思维”,黄石市全面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新建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持续实施四个“十”科创工程。5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9家企业入列湖北省支柱细分领域隐形冠军,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7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3%、全省第二,连续10年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大冶湖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
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勃发盎然生机。图片来源: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产业转型,“一业”独大变“多业”并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投资近千亿元技改资金,提高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老树发新芽”,一举实现两位数增长;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17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百强,PCB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生态转型,废弃矿山变生态家园。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实施治山、治水、治气、治土等“四治”工程,对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说“不”。关闭煤矿产能135万吨,市域成为“零煤区”。1000多家“五小”企业、130多家露天采石场关停,123个非法码头泊位全部拆除,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沿江开山塘口全部生态修复,长江岸线应绿尽绿。建立江河湖库塘“五长”责任制,全面开展“五水共治”行动,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面积310公顷,跻身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2015年7月,黄石天空颜值爆表。图片来源:东楚网
空间转型,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坚持保护利用并重,制定全国工业遗产保护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成立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工业文明、乡村生态、科普研学、红色革命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矿业文化旅游节、地矿科普大会、矿博会、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处遗址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获评“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
图为: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省经信委供图)
黄石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由因矿立市转型为“生态立市”,从曾经饱受污染的重工业城市华丽蜕变为“生态产业新城”,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转型之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高慧(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