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弄潮篇】武汉码头文化孕育武汉城市精神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8日11:52 来源: 荆楚网

自古以来,武汉依水而起、因水而盛,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在此交汇,沿长江水道西至巴蜀、东抵吴越,溯汉江北上豫陕,经洞庭湖南下湘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阳逻港集装箱码头。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近代,武汉城市变迁与码头发展息息相关。武汉的码头起源于内河,汉口天宝巷码头是有名可考最早的码头,当时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明末清初,汉口是全国最著名的集散商货码头之一,港口贸易运输发达,有“货到汉口活”一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正是印证了当时的繁盛。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在长江沿岸建设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使得其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汉口的“洋码头”。图片来源:江汉关博物馆官网

码头在为武汉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码头文化。生长在大江大湖边的武汉人,擅长和天南海北的人打交道、做生意,有很强的“江湖气”。由于在码头的艰难营生,逐渐形成了武汉人好勇的民风,体现了他们性格中的坚毅强悍,也带给武汉这座城市敢打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刚烈”性格,才有了革命士兵与反动军官的“抖狠”,也就有了后来轰动全国的武昌起义,敢为天下先,打响反帝反封建第一枪。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火爆脾气,让武汉成为“收回英租界”“二七大罢工”等重要革命事件的发生地。由此看来,码头文化影响着中国近代革命。

1923年至1924年间的江汉关。图片来源:江汉关博物馆官网

武汉码头航运的繁盛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运“速度”已经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武汉码头雄风不再,进入了短暂的“沉寂”。但从2004年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投产到2010年武汉新港成立,再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考察武汉新港,武汉新港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强势复苏并加快发展。

这是正在进行装载作业的武汉新港阳逻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目前,武汉新港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以武汉为中转枢纽,通江达海的国际航运物流网络体系已初步建立。2020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96万标箱,居全国港口第23位,汽车滚装吞吐量过100万辆,居全国第三、内河最大的汽车物流分拨中心。

码头文化也让武汉人民有韧性、有蛮劲,他们骨子里渗透着“不服周”“不信邪”的倔强顽强。不管是战争年代的“保卫大武汉”,还是和平年代的“九八洪水”,都让他们秉执着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武汉毅然关闭离汉通道,武汉人也没有被吓到、没有被压垮。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是这座城市的英雄。由此看来,码头文化成就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英雄气质。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卢青(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