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简史,是文化传承的宝库,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场所自有精神”,正如我们步入宗教场所,会产生敬畏心,进入图书馆,会产生求知欲,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就会被历史人文的丰厚底蕴深深震撼。那些静默无言、琳琅满目的珍贵展品,述说着动人的传奇故事,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闪耀着跨越千年而依旧璀璨夺目的光芒。人们叹服于稀世珍宝的巧夺天工,沉醉于闳约深美的艺术气息,感受到经典美学的无穷韵味,也启迪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智慧哲思。
“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截至2020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24家,近九成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十三五”期间,全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的现代博物馆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有藏品186269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3336件/套。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雄伟,三星堆青铜神树壮观神秘,一座座场馆院所美轮美奂,一个个“国家宝藏”熠熠生辉,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密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巧手匠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美国博物馆大师乔治·布朗·古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现代博物馆不仅是征集、保存、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实物的场所,还应承担起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益职能。近年来,各地博物馆主动求新求变,积极探索学术性和科普性融合、专业化和大众化并重的发展新模式。《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微纪录”解读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沉浸式体验展示鲜为人知的文物修复过程。从“唐宫夜宴”到“牡丹霓裳”,从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到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之夜”,复古也是创新,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科技与传统同行,各地积极开展“云逛博物馆”“名人故居直播”“VR展览”等活动,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展厅、网络传播等手段,让博物馆“出圈”,文物成“国潮”,让人民群众尽享“云端”赏国宝、一日阅千年的文化盛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可以通过旅行研学、亲子互动、论坛沙龙等方式,引导他们走进博物馆,了解民族的悠久历史,感知国家的灿烂文化,增长知识见闻,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上海建立了以自然、汽车、昆虫、电影、动漫、航海、世博会等为主题的众多博物馆,全国各地的天文馆、海洋馆、科技馆等成为开展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漫步博物馆,犹如徜徉于人类文明的殿堂,与自然历史作超越时空的对话,发掘人文艺术的宝藏精华。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展望未来,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博物馆提供更多文化滋养,让博物光芒照亮未来前行之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乔(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