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打通“173米”源于平凡人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6日15:27 来源: 荆楚网 ​

西北甘肃、陕西地区物种繁茂,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高山阻挡,货物无法运出,因此早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要修建一条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铁路大动脉,这就是兰渝铁路的前身。然而要打通这条纵贯南北的铁路要穿越号称“地质博物馆”的黄土高原地区,工程建设者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胡麻岭隧道工程,为了打通“卡脖子”的最后173米,整整用了6年时间,这离不开每一名工程建设者的默默付出与辛勤坚守。

胡麻岭隧道是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隧道群的典型代表,这种地层围岩软弱、富水、成岩性差,常伴有集中涌水涌砂现象,含水量高达20%,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豆腐脑”中打隧道,挖一斗,退两斗,挖两斗,退四斗。从2011年到2016年五年时间内,隧道遭遇6次大的突涌,清理流出来的泥浆高达15万方,以至于在隧道施工界享有盛名的德国施工团队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也只能“望泥兴叹”,并下定结论这种地质条件是不可能打通隧道的。

然而,中国的工程建设者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退缩。上不了大型机械设备,就靠人工一点一点去掏,多少次挖了退,退了挖,多少次燃起希望但又重头再来,六年时间1500余人就在与泥沙的“持久战”中坚守使命,与泥沙较劲,与时间赛跑。这最后的“173米”见证了许多人的青春年华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胡麻岭隧道总工程师夏荔从学校毕业就来到这里,以工地为家,八年时间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工程师,从一名青年成为一位父亲,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胡麻岭。夏荔的父亲夏付华也是一名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老兵,父子俩一起并肩奋战在胡麻岭隧道这最后173米之中,虽相隔咫尺,但父子俩很少见面,默默为隧道贯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5年到2020年,短短五年时间内,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较之“十三五”期间翻了近一番,成绩令世人瞩目,以至于冠以中国“基建狂魔”的头衔。殊不知,哪有什么人定胜天,只是一批又一批像夏荔这样的工程建设者,他们舍弃青春年华,扎根在祖国建设的天南地北,用钉钉子一样的精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实现世界屋脊修建青藏铁路,贵州大窝凼里修建天眼“FAST”的人间奇迹,才能让祖祖辈辈大山里的人能与外界相同,给予美好的生活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讲过:“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当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都扮演好了自身角色,坚守住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未来一定会创造更多类似“173米”的人间奇迹。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谨(湖北宜昌)

【责任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