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甘肃、陕西地区物种繁茂,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高山阻挡,货物无法运出,因此早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要修建一条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铁路大动脉,这就是兰渝铁路的前身。然而要打通这条纵贯南北的铁路要穿越号称“地质博物馆”的黄土高原地区,工程建设者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胡麻岭隧道工程,为了打通“卡脖子”的最后173米,整整用了6年时间,这离不开每一名工程建设者的默默付出与辛勤坚守。
胡麻岭隧道是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隧道群的典型代表,这种地层围岩软弱、富水、成岩性差,常伴有集中涌水涌砂现象,含水量高达20%,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豆腐脑”中打隧道,挖一斗,退两斗,挖两斗,退四斗。从2011年到2016年五年时间内,隧道遭遇6次大的突涌,清理流出来的泥浆高达15万方,以至于在隧道施工界享有盛名的德国施工团队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也只能“望泥兴叹”,并下定结论这种地质条件是不可能打通隧道的。
然而,中国的工程建设者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退缩。上不了大型机械设备,就靠人工一点一点去掏,多少次挖了退,退了挖,多少次燃起希望但又重头再来,六年时间1500余人就在与泥沙的“持久战”中坚守使命,与泥沙较劲,与时间赛跑。这最后的“173米”见证了许多人的青春年华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胡麻岭隧道总工程师夏荔从学校毕业就来到这里,以工地为家,八年时间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工程师,从一名青年成为一位父亲,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胡麻岭。夏荔的父亲夏付华也是一名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老兵,父子俩一起并肩奋战在胡麻岭隧道这最后173米之中,虽相隔咫尺,但父子俩很少见面,默默为隧道贯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5年到2020年,短短五年时间内,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较之“十三五”期间翻了近一番,成绩令世人瞩目,以至于冠以中国“基建狂魔”的头衔。殊不知,哪有什么人定胜天,只是一批又一批像夏荔这样的工程建设者,他们舍弃青春年华,扎根在祖国建设的天南地北,用钉钉子一样的精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实现世界屋脊修建青藏铁路,贵州大窝凼里修建天眼“FAST”的人间奇迹,才能让祖祖辈辈大山里的人能与外界相同,给予美好的生活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讲过:“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当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都扮演好了自身角色,坚守住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未来一定会创造更多类似“173米”的人间奇迹。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谨(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