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汉口民意一路的大陆里,是汉口老城区中的一个寻常里弄。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就诞生在这里。
视频: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来源:新华报业网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当年10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南京政府反复交涉,争取到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新华日报》的合法权利。
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新华日报》社旧址 来源:武汉文明网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克服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碍,终于在武汉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发刊词》宣布:“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争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呼声”,“将自己变成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和党派的共同喉舌”。
《新华日报》创刊号 来源:中国江苏网
由于《新华日报》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国民党反动派从其创刊之日便想方设法扼杀它。创刊不到一周,国民党特务机关便驱使数十名暴徒闯入报馆,割断电线、破坏设备、打伤工人。报社成员除了每天坚持正常工作,还要时刻准备与国民党各种阴谋破坏作斗争。社长潘梓年更是站在这一斗争的最前列,经常孤身一人代表报社与国民党当局作面对面的交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38年7月26日, 新华日报全体同志合影。来源:新华日报
密切联系群众是《新华日报》的一大特点。哪里有群众活动,哪里就有《新华日报》记者的身影,如祝贺武汉空战的胜利,慰问八路军负伤战士,献金运动,募集寒衣等。《新华日报》还十分注重注重人民群众参与办报,欢迎读者投稿,刊登大量读者来信,举办现场读者交流讨论会等,这些活动既把党的主张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又把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生活情况和思想反映在报纸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
1938年社会各界人士为新华日报创刊题词。来源:新华日报
1938年10月,武汉即将失守,《新华日报》社被迫迁到重庆,社长潘梓年留在武汉坚持到最后一份报纸的出版。当他率领部分《新华日报》工作人员乘“新升隆”号江轮沿长江向重庆撤退,行至嘉鱼燕子窝时,江轮被日机炸沉,16名《新华日报》工作人员不幸遇难,其中就有潘梓年的胞弟潘美年。潘梓年满怀失去亲人的悲痛,带领幸存者徒步前进,经过一个月的磨难才抵达重庆,第二天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1939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一周年之际,党中央在给《新华日报》发去的贺电中给予报社工作人员高度评价:“一年来《新华日报》正确地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坦白地反映了全中国同胞的意志,坚定地发扬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忠实地执行了“坚决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责任”。
1939年5月,周恩来就办报问题写给《新华日报》吴克坚、陆诒的信。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和平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有这样一批共产党员新闻工作者,以文字为武器,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甘心付出自己智慧与汗水、鲜血与生命。让我们不忘初心,沿着老一辈革命者开拓的路径奋力前行,为国家民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汉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