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绥宁县彭家祠堂里,摆放着一张用木板搭成的手术床,墙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锯和沾血的麻绳……这是为了纪念长征途中,一位红军指战员为革命锯骨断臂的英勇事迹。这位指战员就是“独臂将军”——共和国上将贺炳炎。
贺炳炎。图片来源:人民网
1935年12月,时任红五师师长的贺炳炎率部随红二军团长征,经过湖南省洞口县瓦屋塘时,遭遇敌人的阻击,双方发生激战。战斗中,冲锋在前的贺炳炎不幸右臂重伤危及生命,必须尽快截肢。可当时,战地医院仅有的一点医疗器械已随总部机关转移,医疗物资也奇缺,连麻药都没有了,只能找到一把木工用的铁锯子!
就在医护人员一筹莫展之际,贺炳炎用虚弱但坚定的语气说:“直接锯吧。关云长都能刮骨疗毒,何况我是共产党员呢。”闻言,医生只好拿一块毛巾塞进他嘴里,并将他与“手术床”全身绑定后,开始手术。随着锯子一点一点锯下,贺炳炎疼得两腿伸得笔直,左手死死抠住门板边,豆大的汗珠直往外涌,却硬是没有哼一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煎熬,医生终于将他负伤的手臂,连骨带肉,整条锯了下来。这时,贺炳炎口中的毛巾,已被咬出几个大洞。
湖南省绥宁县彭家祠堂红军战地医院旧址,这间房就是贺炳炎当年进行手术的地方。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策马赶来查看爱将伤情的军团长贺龙,看到此情此景触动不已,他弯下腰捡起了几块截下的碎骨用毛巾包住,感慨地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有多硬!”失去右臂的这一年,贺炳炎22岁。就在手术后的第7天,他又回到了前线,继续指挥部队驰骋疆场,直至革命胜利……
“硬骨头”精神正是贺炳炎一生的代名词。“骨头”的“硬”,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这种精神,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在艰苦磨砺中锻造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传承弘扬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民族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锤炼出不惧风险、勇于牺牲的风骨和品质,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奉献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亚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研所 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袁北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