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大学生评论大赛】匠心传承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2日08:54 来源: 荆楚网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些1700多年前诞生于曹植笔下的名句,如今有了实景画面。最近出圈的舞蹈作品《祈》引发刷屏,近2分钟的画面里,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配合国风音乐再现出美轮美奂的飞天效果。在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不仅是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更是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隐含在故纸堆里,摆放在博物馆里,展示在江南的千年古镇里,潜藏在敦煌洞窟里……它们确实是传统文化的荟汇聚地。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有许多无形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譬如,我们最熟悉的取名,寓意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美好期望,结婚用的“枣、栗子、花生"则是用谐音的方式盼望新人”早早的立子,最好是子女双全等;我们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民族文化、民居文化、中医文化等等,而每一种都涵盖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更应尊重并珍视传统文化,使其与新时代相融合,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注入科技基因,使传统文化更有灵气。近年来,有科技加持,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潮”起来、“活”起来。比如《唐宫夜宴》中让人一眼千年的“唐宫小姐姐”,运用了5G、AR等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展现出一场精美绝伦的舞蹈表演,让观众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又如最近兴起的AI历史人物画像复原热潮,通过AI技术还原历史名人,与历史人物来个正面亲密接触,让课本里的古人也“动”起来了。科技创新让艺术文化的传承流动而充满生命力,与时俱进焕发青春,如今的这些传统文化不再留存于书本中、课堂里,而是走进人民大众的言语间、生活里,

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更有朝气。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在新时代中重生。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人的心灵对话中展开文化传承,以人文底蕴赋予新的价值。从国内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风音乐节》等电视节目,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白蛇·缘起》等大热电影,国内掀起了一股“诗词热”,传统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古风文化的兴起,汉服受到不少人追捧。在街头巷尾、商场景区,都能感受到汉服带来的视觉冲击。汉服,好像成了一种潮流文化,传统与时尚在这一刻彼此交融。

走向世界舞台,让传统文化更有底气。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也要体现出世界性。如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的孔子学院,增进了各国对儒家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还有网红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订阅量与播放量达到惊人的数字,引起广泛关注,央视新闻评论李子柒的视频时说: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用传统手艺,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从中国农村家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展开,让海外观众重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和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在创新中“活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中华文化在时代大潮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任爱娅

学校:三峡大学

指导老师:邓新舟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