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相较去年同比增长188%;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涵盖率达97.94%。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当代传承好发扬好非遗文化,让社会公众更好地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更多非遗手艺人更体面地传承,抖音给出了答案:与互联网同行。
长期以来,原生态、整体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原则。但过于强调原生态与整体性,却让非遗受困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与使用场景。这让非遗在传播上“自缚手脚”。而传统的纪录片或专题片,虽能较好地记录保留非遗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时长门槛”以及比较单一的投放渠道,也让受众范围固化,难以吸引更多的关注。
现如今,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非遗传承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是传播主体扩大化,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学界、媒体界、商界的加入,再到社会各界,人人参与其中,传播主体不断扩大。其次是传播渠道多元化、数字化。最初,主要集中在主流、行业媒体和纸媒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传播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移动新媒体、短视频APP、网络直播等新传播渠道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传播渠道能利用随手拍、随时拍的特性,在不破坏原有的情景与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拍摄的技术手法,能将非遗文化的精髓集中呈现给观众,极大地增强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张力之余,也让非遗在传播中更加鲜活,有效地打破以往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拉近了距离。
近年来,越来越多“久居深山”的非遗项目,在互联网上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收获众多粉丝。61岁的郑树林,是上海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上海花样经剪纸的传承人。2018年3月,他通过互联网,搭上数字化快车,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个人账号,上传非遗作品、直播剪纸过程。迄今为止已发布个人作品532个,这些引人入胜的作品、透着匠心与底蕴的非遗知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粉丝线上拜师。这让老郑真切感受到传承有望。正如他直播时说,岁月不会把传统变得无趣,只会把它们雕琢得更为动人,而互联网平台,让非遗文化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人参与、体会非遗文化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互联网平台内容多杂,而非遗文化无疑能够为互联网平台增添亮色。优质的非遗文化内容,不仅能够使人们感受经典技艺、感悟工匠精神,还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心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创新非遗文化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形式。例如某款拍照APP曾推出的川剧变脸表情包、国粹京剧表情包,使人们能够通过AI技术深度体验非遗文化,充满乐趣;网络达人“川子唢呐”在新媒体平台使用唢呐表演现代流行音乐,赋予传统音乐时尚品格,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上线非遗产品,网友可以边看边购买由非遗衍生的文创产品,共享精神财富的同时,共享非遗带来的物质成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底蕴,也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这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正迎来新契机,我们要利用好数字化“快车道”,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为14亿中华儿女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奋斗源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
来源:荆楚网
作者:韩余磊(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