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农业的命脉;农业,湖北的根基。为了破除旱涝困扰,破除看天吃饭、受天治人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组织、率领全省人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持续数十年的防旱排涝,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
三峡大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湖北虽然地处长江中游,长江、汉江水系发达,但占全省版图二分之一以上面积的区域属于地势偏高的岗地、丘陵和山区。旱涝频仍,困扰民生,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上述地区的水库及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但当家做主后的湖北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党旗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惧艰难险阻,数十年如一日,兴建水利大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
以水库建设为例。除三峡、丹江口、葛洲坝、陆水和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外,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水库6921座,总库容353亿立方米,各型水库如同山中明珠,放射着璀璨的光芒。尤其是大型水库,不仅座数居全国首位,储水总量更是名列前茅。如漳河水库、富水水库、白莲河水库、陆水水库、黄龙滩水库、洈水水库、夏家寺水库等,无不在全国水利系统遐迩闻名。正是这些荆楚大地的明珠,护卫着其下游1700多万人和1850多万亩良田免遭洪水危害,有效灌溉农田1678.18万亩,成为我们的“定海神针”。
漳河水库现“天空之镜”美景。视界网 彭琦 摄
此外,全省共建有水电站1687座,装机容量3685.2万千瓦;泵站48205处,总装机容量276.4万千瓦;塘坝83.81万处,总容积41.57亿立方米;窖池20.28万处,总容积841.24万立方米;灌区建设也更加合理、实用。诸如漳河灌区、引丹灌区、东风渠灌区、武穴北灌区等,不仅设施坚固,功能齐备,而且成效显著。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又一大型强力支柱。
特别是针对我省岗地丘陵地形复杂,农村住户高度分散,旱地缺水低产现象十分严重的问题,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解决旱改水,实现了堰坝和涵闸两类引水方式的革新与改造。其中南漳县的武镇长渠工程、原襄阳县的滚河长渠工程、郧西县的天惠渠工程、仙桃泽口灌溉引水工程、天门罗汉寺涵闸引水工程、潜江兴隆闸引水工程等重点堰坝渠引水项目,均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如此,根据我省江河数量多,流域广的特点,还建成分蓄洪区45个,有效蓄洪容积467亿立方米;修筑各类堤防26284.66公里。截至2019年底,我省共有灌溉面积4684.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庞大的立体防洪抗旱系统,为全省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湖北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为国之根本,农业为民生大计,生态为国之根基。湖北在旧中国是水患之乡和旱灾之地。荆楚大地的劳苦大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团结齐心,战天斗地换新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变水患为水利,变旱坡为绿地,荆楚大地充满勃勃生机。我省水利工程壮举不仅全国瞩目,而且世属罕见。历史再一次昭示我们,党旗引领,所向无敌!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冯桂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