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厚植人文情怀的高校应该“出圈”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6日11:38 来源: 荆楚网

视障女孩周文晴考研初试以407分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公众对周文晴的励志故事深感佩服之余,也不免开始担忧她能否适应新学校的生活。7月20日,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已经从学习、餐饮、住宿等多方面,为其做好了妥善安排。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为特殊学员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特殊照顾,彰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温暖向善的正能量。

早前就有清华大学为残疾高分考生魏祥安排独立宿舍的佳话,类似这样的故事无论发生在哪所高校,都是在身体力行传承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训。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而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止于打造“完美”的学习机器,给予学子关爱和理解,将实际行动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力量,对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极为有利的。

育才先育人,我国一直坚持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德育更是被摆在首要位置。不同于传授专业知识,高校以德育人需要自身率先垂范,用实际行为取代说教,带头践行人文精神。大学是浓缩的“小社会”,莘莘学子背着承载梦想的行囊,满怀期待走进高等学府,高校给予他们的呵护关怀就是对“一片丹心”的回应,是社会情怀的集中体现。尊重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维护个体尊严和价值,体现在日常点滴之中。一句句问候、一个个拥抱、一张张“热炕头”……星星点点的温暖,聚合成人文精神的火焰,照亮学子们的拳拳赤子心,于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其价值取向,帮助其自觉锻造良好品德。让大学生常怀“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的初心,高校才算得上不辱育才的使命。

人有人品,校有校格,高校的人文气质就是一张无形的名片,风骨底蕴就是高校形象和格调的最佳诠释。一所充满真情与责任的学校,自然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发扬光大,校园积淀、散发的这种精气神,也会鼓舞大学生们,以更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之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挑战,努力向着“更优秀的自己”奔去。让大学生从“学以明理”到“学以明志”,再到“学以致用”,是高校贯彻传递人文精神的生动实践。发扬高尚仁爱的精神,常怀感恩之心,大学生们才能在浮躁的社会里不坠青云之志,勇挑时代重责,敢于一展鸿鹄,争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分子。

高校所展露的人文精神,关乎校园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找准“思想”这捧源头活水。将德育贯穿于高等教育整个周期,用正面精神力量驱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导学子修身养性、坚守正道,有利于大学生把握人生的舵盘,御风而行。而一所坚持人文精神、言行合一的高校,未来也一定可期。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文婷(湖北宜昌)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