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弄潮篇】木材出山建祖国 清江排工战激浪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4日11:1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省西南部,美丽的清江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忽而劈山走峡,忽而暗流潜行。上世纪80年代前,清江上活跃着一些常年在水中劳碌奔波的放排人。他们凌波踢浪,不畏艰险,将山区林木运出山外,为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木排过滩。翻拍:向丽

“巴蜀广汉,有山林竹木之饶。”清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次于神农架林区,为湖北省第二大林区。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骤增,鄂西南林木需大量出山。彼时,国家采用指令性木材调拨方式,即南方木材统购计划,各省、市(县)林业局按计划组织砍伐、运输和调拨。

由于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木材水运比陆运划算,且短期运材量大,因此,木材出山,“能水不陆”。“放排”和“赶流送”是主要的水运方式。

“放排”又称“撑排”,即将木材捆扎成排,直接下水,由排工驾驭木排沿河而下运送到宜都长江口。“赶流送”又称“赶漂”,为散木入河,利用河流的天然落差和水流自然流放而下。“放排”和“赶流送”皆是原始、落后、高危险的运输方式。

1952~1956年,恩施州各县相继建立水运队。排工大部分来自恩施、宜昌等地,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1958~1960年是湖北木材水运史上运量最大、水运工人最多的鼎盛时期,年运量达39.1万立方米,木排多的时候,“见排不见水,见木不见江。”

“八百里清江一条线,跌坎险滩运输难”。清江放排,远没有“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轻松与浪漫,有的是博击风浪、生死攸关的紧张与心悸、恐怖与刺激、辛苦与享受。清江到处是险滩、暗礁、激流和漩涡,行排十分危险。在险象环生的浪尖尖上凌波踢浪的人,既是集力量、智慧、勇猛、坚韧于一身的勇士,也是爱国爱党、听指挥、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的新中国建设者。

上世纪50年代后,一些排工相继入团入党。“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苦活路、危险活路都带头上。当时大家都淳朴得很,能体会到国家困难。国家号召,就拼命工作,没得二话说,没怨言。那时候,白天放排,晚上要学习政策,开生活会。大家都听指挥,备战备荒为人民嘛,一心只想国家伟大、富强!我老家湖南,十几年没回过老家。” 今年86岁的老排工田光劝回忆当初的岁月,双目依然炯炯有神。

原恩施水运队排工,从左至右依次为:田光劝、康纪华、郑先学。作者供图

老排工们说,刚开始放排时,觉得簸上簸下很好玩,经过几次较量后,方知江河之诡异、行排之危险,继而心生胆寒。排工要与恶浪进行无数次的搏斗,闯过一关又临一险,躲过一道滩头,又来一个漩涡。但无论风浪如何惊险骇悚,他们齐心协力,手握棹杆,脚踩巨浪,左冲右突,前撑后桡,征服巨浪。

位于建始县境内的“三道坎”是清江有名的险滩,该滩由三个高坎相连,两坎之间落差达10米,水流湍急,险象环生。经过“三道坎”之前,必须拦腰绑绳,系于排上,以免被巨浪甩下排。过第一道坎时,木排如脱缰野马,一头撞进咆哮的巨浪,排尾竖立,直跌入坎,江水劈头盖脸打来。此时须紧闭双眼,用力扳招,稍有迟缓便会撞向岩壁。钻水一分钟后露出水面,尚未回神,又有些惊恐地冲向第二、三道坎。这里滩更陡、水更急、浪更高,巨浪拖着木排时浮时沉,奔涌向前,眨眼功夫就历经四五个大起大落。木排通过“三道坎”,在浪花飞溅中行排三五分钟才能露出水面,这时已绕过了几架山。

田光劝、罗祖贵、郑先学等老人都曾当过“头公”。田光劝回忆说:“清江暗礁险滩太多了,死伤很常见。哪有不怕的哦。嘴巴喊不怕,腿杆像弹棉花。党员、团员绝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沉着冷静,带好头,把人和木材都安全送出山外,国家建设需要我们呀!”

时至今日,当初搏浪放排的水运工人有的垂垂老矣,有的已经作古。他们那搏击波涛的雄姿,那激情嘹亮的号子,那惊险动人的故事,既承载着土苗儿女的民族精神,也体现出共产党人和劳动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初心和赤诚。一部清江放排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史,也是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