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评为“全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的远安县落星村再次火爆旅游圈,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当地质遗迹“邂逅”旅游,就像鱼儿遇到了水,会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早在2001年,云南石林、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等地就建立了首批11家国家级地质公园,成为观光旅游和科普探险的好去处,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地质旅游却没有真正“热”起来“红”起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二者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做好“地质+旅游”融合文章,可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做好地质和旅游的融合文章。首先要减少地质旅游的“距离感”,增加吸引力。长期以来,地质遗迹犹如“阳春白雪”,地质现象介绍过于专业且简单枯燥,普通游客“高攀不起”,失去了“吸睛”作用和科普价值。如何让地质旅游“飞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化手段是良方。比如,给每个地质现象设一个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随时观看演变动画和讲解;借助全息投影、可视化等技术,让地质现象、化石遗迹“活”起来,游客不仅可看,还能听和感,从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增强观学体验。
其次要因地制宜,开发一批地质旅游品牌。被誉为“中国化石第一村”的远安县落星村,依托村内21处化石遗迹资源,探索“地质+自然教育”模式,以地质科普为主线、地质旅游为补充,成功打造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村,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最后要挖掘人文资源,讲好地质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讲好地质故事就是地质旅游的“仙”和“龙”,结合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融入本土文化特色的地质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地质旅游打上浓厚的文化“烙印”。
开发地质旅游资源还需多措并举、各方联动。今年6月,湖北省文旅厅与湖北省地质局在地质旅游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为全省重点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利用等6大方面提供地质技术支撑服务,为地质旅游发展保驾护航。各级地质和文旅部门还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引,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地质遗迹研究中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地质旅游示范景区。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契机,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禀赋,加大地质遗迹开发力度,提升旅游“附加值”,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针对地质旅游人才匮乏问题,地质地矿类学校应加大校政、校企合作,加强地质旅游人才培养和输出,为地质旅游提供人才支撑。
“保护为先”是地质旅游永恒不变的主题。地质是山水的灵魂,更是大自然的馈赠。开发地质旅游的目的从来不是榨取经济利益,而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自然的奇、地质的美,认识到地质遗迹的珍贵和难得,从而加入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的行动中来。据湖北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介绍,湖北现已查明的重要地质遗迹有344处,多“藏”身大山,对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意义非凡。只有保护好,才能开发好。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宗旨,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地质旅游红利,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鬼斧神工造奇观,荆楚大地钟神秀。湖北拥有区域多元化、多类型的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用心用情保护好利用好这些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创新繁荣文旅产业,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更好地建设“美丽荆楚”。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博文(宜昌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