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用特色民宿点亮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19:30 来源: 荆楚网

打开一张旅行目的地地图,你会看到什么?在名山大川、海滨沙滩、历史古都等目的地之外,各具特色的民宿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带动下,许多乡村一展新貌,重新回到公众关注的视野,以前卫设计、地方民俗、温馨服务等为卖点的乡村民宿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新机遇,畅通了城乡文化文明要素传递纽带。城市的理念、信息、技术等带到农村,提升了农村消费层次,丰富农业农村消费市场,让农村诸多要素融入国内消费大循环,推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功能城乡关系,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途家平台乡村民宿已累计接待超310万名房客,为乡村民宿主创收超9亿元,预计2021全年创收将突破20亿元,约是去年创收水平的1.2倍。民宿缘何如此吸引眼球?其一,乡村民宿具有的乡村独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积淀等资源优势,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成为民宿最大的特点和吸引力所在。其二,民宿是个性化的住宿方式,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喜欢安静、喜欢亲近自然、喜欢沉浸地方人文风情……各取所需,为旅客们心灵释放和回归打开新的窗口。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乡村民宿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一些民宿“表里不一”“千宿一景”,地方追求“撒胡椒面”式产业政策,在发展定位、设计装修等方面缺乏科学规划,使民宿缺乏“特、美、精”的品质内核。此外,在经营方式上,食品卫生难保证、服务效率跟不上、安全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也成为旅客的担忧。乡村民宿不仅要 “看上去很美”,还要“住上去更好”。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美丽乡村的梦想,也应是乡村民宿发展的精神追求。民宿产业最重要的依托就是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人文特色等,发展上应当求新求变,不能走粗放型、同质化发展的老路,应深度挖掘当地资源要素,打造特色旅游体验,通过“民宿+”的方式,将生态体验、休闲娱乐、手工作坊、绿色餐饮等深度融合进去,让旅客获得有特色、有乡味、有质感、有内涵的民宿生活。

乡村民宿应以改善乡村生产空间、吸引乡村人才回流、提高乡村文明素养、创新乡村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不仅要按照《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做好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环境卫生、服务要求等方面规范性工作,还要聚焦民宿精品化、产业化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关键在于处理好农户、经营方、投资方的三方利益,就地解决农户就业,节省费用、降低员工流失率,更利于保证民宿的“原汁原味”;经营方通过专业经营、贴心服务、安全管理,满足旅客心理预期,让旅客留下来,进而带动 “吃—住—游—购—娱”乡游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三方得益”,推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乡村民宿是“家外之家”,是旅客享受身心惬意的另一个港湾。乡村民宿发展要始终关注其环境、功能、情感方面的建设,规范化不等于商业化、市场化不等于模式化,唯有“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的民宿才能迅速“出圈”,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桂勇(武汉江夏)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