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英雄归家。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搭乘空军运-20运输机返回祖国怀抱,109位英烈等待71载,终于魂归故里。
祖国从未忘记每一名烈士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人民也永远记得曾经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亲人。从2014年至2020年连续7年,已有七批共716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为了能以最高标准迎接英雄回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提前一个月便开始集中训练。为做好棺椁交接仪式,他们硬是把实际只需托举5到6分钟、重量在30斤左右的棺椁,用50斤的模拟箱代替,托举时长延长至20分钟,即使小臂内侧磨得破皮红肿,也从不放弃。“我们接过来的不仅是棺椁本身的重量,更是一种使命和烈士对我们的嘱托。”祖国用最高规格和礼遇,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是对英雄最深沉的告慰。
离家才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71年前,一群年轻的战士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安全和尊严,换来华夏太平和繁荣。71年后,祖国接他们回家,让他们能够看到曾经誓死保卫的祖国,已强大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再也不是那头任人宰割的“羔羊”。今天,接过接力棒的中华儿女继承着这份遗志,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在祖国筑起钢铁长城,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前行。
致敬英雄,就要把他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根植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日前,网络上流传的一段暖视频令无数人“破防”:山西太原一位患有阿尔芡海默症的退役军人,误以为掉落的山竹是手榴弹,立刻飞扑压在身下,以防“炸弹”伤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深深刻在了这位老兵的骨子里。“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到战火的残酷,但却不能无知无畏。要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培养敢于斗争的革命气节,坚定追求真理的革命意志,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奋斗奉献。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革命烈士纪念馆(碑)、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思想洗礼,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一个国家的人民有多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国家就有多强大的战斗力。近代以来的中国积贫积弱,无数革命先烈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正是因为他们抱着对祖国的强烈热爱,才能义无反顾用生命换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9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一个个真挚动人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百年画卷。开学第一课,广大青少年要学什么?要学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救国救民的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要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矢志报国的革命烈士方志敏、蓝蒂裕;要学三代传承为国守边的拉齐尼一家以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热爱祖国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铭刻在心里,践行在行动中。在疫情防控战场、脱贫攻坚热土、防汛救灾一线,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根本在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吾辈青年自当永葆爱国热情,树立强国之志,振兴伟大中华。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共同守护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繁华盛世,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争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李博文(宜昌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