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将节约用地制度落到实处,近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通知,在全省实施耕地保护红黄牌制度,对耕地保护不力的市县政府提出黄牌警告,情节严重的出示红牌,提请省政府对其约谈,并移交省纪委监委,给非法占用耕地戴上“紧箍咒”。
简单有效才能保护有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从“保护粮食能源安全”到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再到集中整治“大棚房”等耕地“非农化”问题,传递出强烈的信号——耕地保护红线不容触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旦耕地被蚕食,就会威胁14亿人的“饭碗”。然而,正是在如此高压的环境和极端重要的工作中,仍然有少数地方置大政方针和群众安危于不顾。在8月24日召开的自然资源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2020年土地卫片执法数据异常的7个县(市)实地核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和37个弄虚作假、图斑判定不实等典型问题,反映出耕地保护方面依然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现象。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湖北省耕地保护红黄牌制度的出台,就是通过警示和问责这简单而有效的措施,让耕地保护工作长出“牙齿”。通过对少数地方和干部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履职不力、作风不严、干事不实等消极现象“亮剑”,形成鲜明导向,使广大干部有所警醒、有所敬畏,强力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
居安思危才能行稳致远。去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8月26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从全国层面看,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然而,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仍没有彻底得到解决,耕地保护仍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决不能掉以轻心。耕地保护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耕地保护工作。
要在责任落实上下功夫,要深入推进将耕地保护列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内容,建立耕地保护全链条监管,层层考核,激励约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严守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红线。要在集约节约下功夫,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代,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的原则,深入实施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新机制,以“亩产论英雄”倒逼“寸土生寸金”,推进更高效的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遏制宽打宽用的占地冲动,以更少的土地投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在齐抓共管下功夫,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田长制”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田有人看、地有人管”,建立“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工作机制,有效遏制非法占用耕地。。
思想破冰才能工作突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很多农民已经不再依靠土地经营来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理解耕地的重要意义,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找寻的答案。如果过度强调农村经济收入,就会导致一些地方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出现偏差,最终出现无序非法占用耕地的情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落实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粮食补贴,让种粮不吃亏,让吃粮多拿钱,下真功夫做到粮食安全万无一失,推动耕地保护十全十美。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甚至几十年都翻不过来。必须毫不动摇的加强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才能“留子孙粮”,实现永续发展。
来源:荆楚网
作者:赵坤(武汉蔡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