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读懂发展强大制造业的必然逻辑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08:24 来源: 荆楚网

人民网近日报道,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接近30%,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必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点发力制造业是大国之路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制造业就谈不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工业革命以后,中国迅速从一个发达的农业文明国家滑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过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中国长期处于遭受列强霸凌、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一些仁人志士怀着“实业兴国”抱负着手工业化尝试,但这种尝试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步履维艰,始终未能摆脱农业占主导、工业化水平低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制造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制造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密不可分。制造业为中国奠定大国地位打下坚实基础,要始终重视、坚持推动制造业发展,保持制造业在经济全局中重要地位。

持续做强制造业是利国惠民的必然要求。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生产生活用品处处依靠进口,国家就没有产业自主,人民更不会有“国货”自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空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中国制造真正驶入发展快车道,促成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目前,中国在轨道交通(包括高铁)、特高压输变电、超级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移动支付、民用无人机等诸多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一大批“国之重器”“国家名片”的闪亮面世,壮大了中国制造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对于全球消费者来说,中国制造的消费品也不再是低质低价、“山寨品”的代名词,质优价廉、高性价比成为中国产品新的口碑。近些年,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享用着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制造业为国家经济腾飞和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提供坚实保障,要扩大优势、补齐短板,让制造业发展持续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全面更新制造业是强国征程的必然要求。步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只有实现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支撑整体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大趋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势在必行。我国制造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好机遇,全面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制造企业要把握机遇,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生产线、改进产品架构,在提高生产效率、保持“中国制造”物美价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以“强国有我”的信心、决心,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引领时代,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圆“中国梦”。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凯斌(武汉青山区)

【责任编辑: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