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5日14:38 来源: 荆楚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营造和谐互信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重视民众的社会心理服务和疏导机制建设,关注不同领域社会群体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性,及时疏导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着重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准则,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应注重多发易发的社会心理问题,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进行及时心理干预,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从政策层面看,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9部门以办公厅函形式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9部门以办公厅函形式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从“22部委文件”到“9部门通知”所阐述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目标和任务来看,认为应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我国由心理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面对社会个体的心理问题诱发的社会问题,除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外,还需要各种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因此,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迫使社会心理服务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的补充,弥补了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治理失效。当前,不少地方对基层公务员心理干预只注重横向干预,没有注重纵向干预;只注重制度干预,没注重精神干预。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内部的精神文化干预,进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同时,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专业化的心理服务体系,在突发事件处理和危机管理等方面进行预警,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社会心理服务为基层社会创新治理提供新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供给主体多是来自基层,社会触角和基层广泛,可以迅速与社会公众建立起信任关系。他们凭借专业的心理服务技术,通过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捕捉隐藏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矛盾源头和相关信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竖起了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预警”“应急”作用。在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地方政府希望运用行政举措来解决客体超法律范围内的诉求,几乎很少去分析其背后动因,实际上增加基层社会治理时间成本,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过度使用。社会心理服务作为连接地方政府与治理客体之间的桥梁,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打开治理客体心扉的工具,可以有效地缓解基层社会治理主客体之间的冲突。但是,要使社会心理服务实现基于服务的治理功能,单靠社会心理服务自身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与社会心理服务通力协作,实现社会心理服务工具与以行政工具为代表的传统治理工具的深度融合。因而,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仅承载着技术工具的作用,而且通过多元治理工具的融合实现服务中的治理。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作用,通过“由心而治”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善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虎(宜昌长阳)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