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武昌城市更新跑出“加速度” 千年古城IP活力四射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4日13:21 来源: 荆楚网 ​

城启夏口,依山傍水,武昌古城以原明城墙为主体,延绵约7.7平方公里,在近1800年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引无数文人墨客挥斥方遒,是纵贯古今、根脉深厚的“超级IP”。千载春秋如何滋养日新月异的城市?城市更新怎样为文化赓续提供动能?5月19日,武昌区牵手重磅企业召开文旅资源推介会,揭开武昌城市更新“伏笔”,旧城肌理焕发时代光彩,擘画了激荡人心的壮丽图景,也引发了关于武昌古城IP“活化”的深刻思考。

IP活化的核心是要以文化地标凝聚时代共识。文化地标往往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是文化对城市的塑形铸魂。老建筑要保护,要利用;老故事要讲好,要流传;老街坊要留住,要善治。近年来,武昌古城紧扣“一纵三横”特色空间结构,一方面牢牢把握“蛇山——黄鹤楼——长江大桥”这一核心地标塑造,另一方面分区分片抓好景观节点建设,保护优先、修旧如旧、一点一策,注入古城IP源头活水。去年国庆,昙华林人文小镇惊艳亮相,徐源泉别墅、夏斗寅公馆等民国建筑焕然新生,一砖一瓦跃然眼前,化为城墙博物馆、艺术交流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的鲜活载体。下一阶段,武昌还将重点建设斗级营、千年古轴等项目,修复武胜门、经心书院和名人故居遗址,实现各个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各大亮点区块通达互联、各处古城脉络焕然新生,全域旅游动线纷繁,打通“活化”动脉,让古城IP体系不断丰富扩大,在武昌古城复兴这一宏大主题的时代脉搏下同频共振,凝聚了解武昌、建设武昌、热爱武昌的磅礴力量。

IP活化的关键是要以文化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武昌古城不仅是历史积淀的沃土,更有吐故纳新、跨界出圈的气象。当前,正逢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的重要机遇,古城建设写入了《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也必然有武昌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文化创新为引擎,武昌古城蓄势待发,必须新在要素、新在增量、新在产业。要借存量空间更新的契机,推动创意、人才、技术等新市场要素流入,提升活力澎湃、欣欣向荣的文化经济集聚能力。要做足“文旅+”文章,大力发展酒店民宿、商业中心、特色街区、演艺剧场,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将资源厚度转化为经济繁荣度。要立足现代产业意识,提供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空间,打造沉浸式光影秀、汉味美食博物馆、非遗民俗体验、红色研学游等消费热点,形成武昌古城“吃住行游娱”全方位体验链条。要矩阵式开展文创发开运营,借助互联网、5G通信、电子商务、AI交互、元宇宙等新媒介新爆点,持续放大黄鹤楼、户部巷、昙华林等成熟品牌效应,挖掘粮道街、得胜桥、汉阳门花园等新晋网红打卡地和老街巷、老地名的文化附加值,不断扩大武昌古城IP的内涵和外延,推动旅游资源向体验产品转化、向产业链条延伸。

IP活化的根本是要以文化品质擦亮武昌名片。城市更新终究要融入城市发展,武昌古城的蝶变从历史走向未来,承载着当代的我们对美好城市的无限向往。提升古城文化品质,必须精心雕刻城市未来,通过功能提升、服务供给、区域辐射、治理赋能,让城市生活与城市IP形神合一,让城市形象与城市理想同向而行,推动“古城文化”向“文化古城”转变,步步皆景观,处处有故事,让“留形、留魂、留记忆”的建设规划实现“见人、见景、见生活”的活态复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城市竞争力、生命力、向心力以及人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红巷红楼百年寻迹,黉门巍巍惟楚有才,非遗民俗汉韵流芳,市井生活烟火繁盛,右岸江湾夜色璀璨,一城山水融贯中西……武昌古城孕育了多元融合、古今并叙的城市生活体验,滋养了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武昌人,必将接续书写“黄鹤归来武昌城”的瑰丽传奇。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卓耘(武昌区中华路街道党建办副主任)

责编:詹蔷

【纠错】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