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沉浸式思政课让师生获益良多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9日14:27 来源: 荆楚网

日前,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用“沉浸式”的方式学习党史,又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完成汇报展示的做法,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这种更直观、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思政课”,实现了将红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跨界融合,不仅让更多的“学习者”熟悉历史、重温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激发了“授课者”新的思考,主动担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把“思政课”讲得越来越好。

“沉浸式”思政课摒弃了“我讲你听”的单向输出形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创新方式让历史事件“活”起来,学生和老师“动”起来,大家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参与进去,加深对党史的理解,主动传承革命精神,担负时代使命。譬如,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咏燕工作室成立“微视频”社会实践教学团队,把思政课的内容合理融入到同学们喜欢的歌曲中进行传唱。采用流行音乐“唱响革命理论”,创作了“毛概有点甜”“建党百年梦我们遇见你”“复兴中国”等近二十首歌曲,形成了“思政课有点甜”的专辑。学生在课堂互动、主题晚会、课外实践等系列活动中,在悠扬的旋律里,轻松愉快地接受革命精神熏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种子就这样在学生心里生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授课者从学生的演绎中获得启发,愈发积极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温度”和“甜度”,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儿上,让道理真正入脑入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好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明青,针对学生的体验式“思政课”学习反馈,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扮演“代表”和“委员”身份、履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责中,全面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授课者遵循“有共情才能共鸣” ,不把“硬梆梆”的政策、理论直接“扔”给学生,而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拉近“政策”“理论”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感受“思政课”的“温度”。教师在学生的沉浸式“履职”、无声无息成长中体验思政课教学的“甜度”。沉浸式思政课实现了师生的“双向成长”。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上好“思政课”的目的,不仅要培养一代代中华儿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苦干实干、敢闯敢干的豪情壮志,更要争当接续奋斗、知难不畏难、遇险敢涉险、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要主动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沉浸式思政课有效激发了师生的“齐心协力”“同心奋斗”豪情,踌躇满志地踏上了“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譬如,贵州师范学院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采用“四层次”宣讲,对象化、分众化、立体化、互动式学习,引导全校师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凝聚起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握住时代的接力棒。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如何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用心探索易于接受、普遍欢迎、引起情感共鸣的“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每个“思政课”教师终身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来源:荆楚网

作者:胡平先(宜昌兴山)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