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充分信任科研人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22:45 来源: 荆楚网 ​

10月7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10月16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送入预定轨道,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取得21战21捷的完美成绩。

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背后,当然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航天人才队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52.5%,45岁及以下的占83.1%。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群敢打敢拼敢创新的年轻科技人才队伍,正是得益于对这些年轻科技人才的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我国的航天事业才能既看到当下,又能着眼未来。

在9月底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这无疑为广大科研人才大胆干事创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我们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尤其是科学研究,因其自身客观的规律,研究周期长,投入经费多,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研究往往收获寥寥。因此,更需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充分信任科研人才,须打破论资排辈,赋予他们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试想,如果科技人才整天忙着汇报,囿于科研经费报销、各类审批、各种证明、各类报表,如何能潜心研究?有舞台才有表演,有担子才能压重。科技骨干只有获得充分授权,可以在不改变研究或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自行决定研究方案或技术路线,才能在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才能带领团队快速应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紧紧围绕项目宗旨开展工作。尤其是对年轻的科研“种子”,更是要打破论资排辈,促其快速成长。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等,都是三十多岁就挑起大梁,现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翘楚。正是国家的充分信任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造就了一支年富力强的航天人才队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信任科研人才,就必须包容他们“十年不鸣”,静待他们“一鸣惊人”。基础研究是科技技术的源头,能为后续的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更是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创新灵感的重要领域。没有热力学、牛顿力学以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等科学作为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根本无从谈起。同样,没有力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等基础理论,也不会有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所有前端的应用研究或产品,其前提都是基础研究,就好比盖大楼,基础研究这个地基打不深,楼一定盖不高,甚至最终可能会塌下来。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奔着国家战略需求、奔着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而去,而不是奔着论文和职称去,这样才能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挑起大梁。

当然,信任人才并不意味着纵容人才。在充分信任、充分授权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制度公平人人有责。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授权,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检验,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监督,严格按照制度修正错误,严格按照制度惩罚违纪。要做到既充分信任又适当授权,既充分爱护也随时监督,既宽容失败又随时指出错误,既容忍个性又有效沟通,对成绩及时鼓励,对失误宽容帮助,对错误严厉批评,对犯罪决不手软。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举全国之力聚集人才,必须采取更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来激励人才担当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用好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陈鹏(湖北宜昌)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