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以王阳明《传习录》正式收官。网友纷纷高呼“没看够”“每集都看哭”“跪求第二季”。截至收官当晚,微博相关话题量超33亿,节目相关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20亿,从内容口碑看,豆瓣开分9.4,知乎最高分9.2,被粉丝称为“封神之作”。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依托文化IP,捕捉典籍亮点故事,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创新形式让中华文化优秀典籍“活”了起来,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历史典籍的诞生、起源和传承,燃起了观众心中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晦涩难懂的典籍不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是通过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尤其是古今对话时刻,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屈原等活在典籍中的历史名人走入21世纪,对话当今后生晚辈,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对后世之深远影响,让观众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近两年,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成为电视荧幕上的一股清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仅仅热衷于搞笑类、明星类纯娱乐综艺,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央视综艺的“文化营养套餐”。观众们对央视文化类节目的评价不再是枯燥无味、难以下咽,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观后感,而是“始于”节目形式、“忠于”文化内涵,像“追剧”一样停不下来。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文化文艺熏陶、有视觉美感、有大片既视感,还能从节目中提升个人文化素质,丰富自身精神内涵。有观众坦言,以前不爱看这些文化类节目,觉得没意思,但最近开始学着欣赏诗词、阅读家书、研究典籍了,甚至调侃说,如果早些年能有这样好看的节目,高考语文至少还能再提升10分。
在综艺泛滥、影视快餐化的时代,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可能更倾向于一道简单速食的“方便快餐”,不需要思考和咀嚼,囫囵吞枣即可,而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则需要细细品味、慢慢消化,才能领会其中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如何守正创新,让更多文化文艺作品被大众接受,既要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语言端庄而不失活泼,又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节目娱乐而不失内涵。这就需要文艺创作者自觉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通过学习和思考,努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文艺文化作品,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取胜,拒绝“眼球经济”、哗众取宠;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艺文化需求,从观众的一致好评中汲取智慧力量,方能破解文化类节目的“流量密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肩负的时代责任。愿更多的文艺创作者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破解节目“流量密码”,打造更多“现象级”优质节目,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香君(宜昌秭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