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引起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共同关注。
通读《公报》发现,“马克思主义”总共出现了14次,马克思列宁主义出现了4次,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现1次。在总结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及其历史地位当中,使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提法。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当中,先后两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提法。特别是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过程中,连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源于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源于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如果说列宁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的发端,那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了它自从一诞生,就成为指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思想武器,成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学说。伴随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写入《党章》、载入《宪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拥有强大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也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取得巨大成功。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根源就在于其彻底的实践观点和坚定的人民立场,这也决定了它必然具备开放包容的格局气度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坚定不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中得到反复检验和继续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人是答卷人。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那么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方能始终保持自身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项目成果之一;十堰市社科思想库2018年度立项课题(指导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题导向”的哲学基础研究(编号39)。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文江(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