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6%,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更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丹江口市深刻领会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锚定“经济倍增、进入百强”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
实施强县工程,增强综合承载力
坚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把握“魅力水都、拥江发展”的城市特质,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布局,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科学把握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立足全局,积极融入全国、省、十堰市区域发展布局。落实国家战略层面,北向联动郧阳、郧西、河南淅川等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县市,打造守护汉江流域安全同盟,共同保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落实省级战略层面,东向对接“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共建“丹河谷综合产业集聚区”,打造“襄十随神”区域发展重要桥头堡;落实十堰市级战略层面,西向融入十堰“东轴”“东进”战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市,打造十堰东部市域区域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沿太和大道布局工业园区,将六里坪、丁家营、浪河三个紧邻乡镇捆绑起来与十堰经开区合作,集中连片打造专用车特色小镇。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拥江发展,构建“一核、一圈、两带”区域发展格局。一核:即以城区和土关垭、牛河为经济发展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工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一圈:即围绕古沧浪洲的习家店、均县、龙山等3个镇,重点开发古均州文化,打造沧浪文化旅游圈。两带:即把江南围绕武当山的官山、盐池河等6个镇(区),打造成文旅康养示范带;把江北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的凉水河、石鼓等5个镇(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带。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施中心城区“东进、西拓、南接、中优”,合理布局左右岸城市发展格局,打造以工业为主导与服务业高度融合的城市经济体系。抢抓引江补汉项目机遇,优化发展套口桥片区,借势打造丹江外滩、夜游汉江等文旅新景观,加速推进拥江发展战略实施。力争3年内,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展到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现在的18万人增加到25万人,城镇化率由现在的63.6%提高到67%以上。
坚持产城互动,增强发展内生力
坚持以产业为纽带,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型城镇化,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做强县城、带动全域,加快推进经济倍增。
把产业园强起来。打好园区开发、招商引资、飞地经济组合拳,以园区开发拓展城市发展格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项目扎堆落户带动农民转移落户。强化园区配套,完善水电路气、污水处理、消防等基础设施和办公、生活、通勤等公共服务设施,降低企业入园成本。强化“亩产论英雄”,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密度。强化招大引强,提高入园企业质量门槛,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大力实施园区扩容提质增载工程,全市已建成工业园区1292公顷,初步形成汽车、水资源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专业园区,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94家,近3万名产业工人稳定就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今年计划再扩园2000亩,正在实施白果树沟600亩土地收储、新能源智造产业园950亩和创业孵化园470亩土地平整。
把产业链串起来。坚持立足工业基础强产业、依托资源禀赋选产业、善于“无中生有”引产业,围绕全省建设“三高地、两基地”战略部署和十堰“一主三大五新”产业布局,着力引链补链强链延链。引进正威新能源智造产业园铜基材料、宏迈高科磷酸铁锂、中汉动力、蓝钻锂电池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项目,打造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引进拜尔冷链车总装生产线,形成七大系列专用车生产型号,在专用车细分领域上延下伸、跨界融合,打造湖北一专专用车“链主”企业优势。持续做强我市水资源利用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水经济”,开工农夫山泉三期,引进北冰洋桔子汽水、今麦郎凉白开等更多水资源利用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目前,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纳入全省上市后备“银种子”企业4家、十堰市上市后备“尖子”企业8家。
把产业集群壮起来。遵循绿色化、先进性、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五项原则”,围绕产业链配套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促进“五链”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积聚、能级提升。深耕铜基材料、专用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水资源利用、农产品加工等“九个一”主导产业方向,推进实施十大招商引资项目、十大工业技改项目、十大农业农村项目、十大文旅项目,培育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水资源利用、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六个百亿级以上工业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加速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工业经济倍增至千亿级规模。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绿色水资源利用企业达到1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人口集聚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和优化公共服务为切口,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加快城市更新。聚焦存量空间释放和功能形态提升,建设水都二桥,打通一批城区内循环道路,提高“一江两岸”互通互联水平;左岸老城区添绿增园,微改造老旧小区,实施丹江外滩建设,提升美感;右岸新城区增加教育、卫生、市场、宾馆等功能配置,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右迁,提升人气。到“十四五”末,市政道路总里程达到244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32公里,主次干道刷黑、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美化亮化实现全覆盖,街头游园达到46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5平方米,城市颜值气质显著提升,擦亮国家园林城市品牌。
健全公共服务。继续统筹深化户籍制度、教育均衡、医保并轨等配套改革,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布局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行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组建红旗、大坝、思源三个教育集团,到“十四五”末,全市幼儿园达到82所、中小学82所、高中4所,学位6.6万个。加快公共设施补短板,高标准建成市民服务中心、市文体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1000个、厕位137个、医疗养老床位930张;市一医院争创三甲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10张、医生3.2人、护士3.6人。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现代化治理,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和市民素质提高“两大重点”,大力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工程,集中开展市容市貌、市场环境、交通秩序等七大专项整治行动,以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惠民靓城。建立红色物业“大党委”和小区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志愿活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广“i武当”APP综合平台,整合所有便民、利民、惠民的政策和举措,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洪福(中共丹江口市委书记 )
图片:张朝峰(丹江口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