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的一篇“2021,谢谢你,我们永远记得”的文章,让许多人读着读着就湿了眼眶。打动人心的,是文中的那些在不同场合、不同的人深深鞠躬的照片。有为了大家舍弃小家、对家人愧疚的鞠躬,有为了缅怀烈士、铭记历史的鞠躬,也有心怀感动、为了表达深深谢意的鞠躬。其实,无论哪一种鞠躬,都是心中敬畏的表达,是信仰的真诚流露。信仰就像一座灯塔,能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无一不体现出“重德”“爱民”的信仰。经过岁月的洗礼,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不断强调和共同遵循的24字核心价值观,就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信仰的具体表达。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敬畏心,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譬如,石家庄启动第二轮全员核算检测时,在新华区赵陵铺路后太保社区核酸检测现场,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孙彦梅,得知姥姥去世的消息,朝着远方含泪鞠躬表达哀思,然后马上转身,继续工作。她不是不知道应该去现场为姥姥守灵尽孝。只是在面临“守百姓安危”和“尽儿孙孝道”的抉择时,她服从了心中“舍小家为大家”的信仰。关键时刻,正是因为有了千万个像孙彦梅一样对“小家”的“舍”,才有了“大家”的“得”,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战胜狡猾的病毒,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
只是信仰从来都不会凭空产生。反观当下,极少部分青少年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困难缺乏斗志,沉迷游戏,迷失自我,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堡垒,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钙。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青少年的信仰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多方携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信仰迫在眉睫。譬如,家长发挥好“第一任老师”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新媒体发挥好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优先推送正能量,大力宣扬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守护一方平安的人民卫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先入为主进入青少年的心田,让他们在正向激励中健康成长。学校通过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家庭、学校、社会多方携手,共同努力,筑牢青少年的信仰之基,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强大注入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当然,对青少年进行信仰教育,不仅要避免虚无的空谈,更要忌讳喊喊就好的“口号”。而是要把理想信仰和努力学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学”中知,在“知”中悟,在“悟”中成。让青少年明白,“谈”不出美好的未来,也“喊”不来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接续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出来的。譬如,宁夏固原博物馆组织固原第五中学、第八中学师生到六盘水红军长征纪念馆、单家集毛泽东宿营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地,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革命史”红色体验活动,用脚步丈量革命先烈的足迹。引导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崇尚英雄、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良好习惯。在“有字之书”中学红色党史,在“无字之书”里悟奋进青春,汲取力量,昂扬起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努力书写“知行合一”的亮丽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让信仰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奋力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春山居图”。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平先(宜昌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