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文艺工作者要回答好德艺双馨这个必答题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8日13:32 来源: 荆楚网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优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文艺工作者只有用心用力用情,才能回答好德艺双馨这个重大命题。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所言:“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整体状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气。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肩负着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的重大职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观众起着潜移默化地作用,更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因此,德艺双馨是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时刻思考如何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艺工作者要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以自信自强的爱国观讲好中国故事。国人向来都有家国情怀,文艺工作者更亦是如此,要始终将爱党爱国作为从艺之基本,将个人的理想情怀融入到创作之中,弘扬时代主旋律。《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艺术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众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呈现真实历史,传递爱国情怀,获得不俗口碑;《长津湖》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中华儿女展现出来的“决死作战”的精神,让观众深有感触......打造富有中国形象、中国特色、中国品味的作品,不仅能激发国人团结奋进的蓬勃力量,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更能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文艺工作者要根植人民血脉联系,以鱼水相依的群众观传递基层声音。创作要取之于民,基层是能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文艺工作者要强化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多选用乡村题材,贴近基层实际,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创作还要用之于民,文化振兴离不开“铺天盖地”似的宣传,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等活动,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节目,将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等送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时时刻刻享受文化“大餐”。

文艺工作者要深植自我理想信念,以坚韧不拔的人生观树立良好形象。“不自重就不会被尊重”,文艺工作者要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在追求艺术中坚守理想,在奋力创作时永葆激情,在遭遇挫折后不屈不挠。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先生为拒绝给日军演出,连打三针伤寒针,抗战结束后他说“抗战胜利了,我该上台了”,这是华夏儿女的民族气节!一代文艺工作者有其特定的使命,但每一代文艺工作者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抉择是不变的,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抉择是不变的,在面对小我大我的抉择依然是不变的。文艺工作者要有理想有担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风尚,做正能量的和践行者传播者,引导人民群众向善向美。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勇立潮头,旗帜鲜明地树立爱党爱国、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璀璨。

稿源:荆楚网

作者:饶敦仁(宜昌夷陵)

【责任编辑:丁楚风】